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探究技术邻近性的细粒度划分及其对技术转让的微观影响,对揭示技术转让的内在规律,促进供需主体对接、交易等具有重要意义。将技术邻近性划分为3个维度11个指标,利用QAP分析方法、Spearman秩相关性及时间序列模型,研究技术邻近性对组织间技术转让的动态影响,结合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转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吸收能力邻近维度,技术储备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技术实力邻近性负向影响技术转让。在技术内容结构邻近维度,技术基础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影响呈“倒U”型,技术投资邻近性负向影响技术转让,技术互补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在技术交易网络结构邻近维度,网络结构邻近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网络开放度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网络节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正向促进技术转让,说明网络中的择优链接与就近链接效应显著。技术交易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正向影响呈“倒U”型,路径依赖效应显著。网络结构邻近性对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技术互补邻近性,表明组织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距离短、技术互补性强的组织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投资邻近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意味着具有相似需求的组织间倾向于竞争,很难进行技术转让。  相似文献   

2.
曹允春  罗雨 《技术经济》2020,39(8):174-182,190
基于23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多指标数据,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承载城市间的航空物流空间关联程度、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承载城市间呈现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关联格局;航空物流关联网络的密度较高,“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显著,“多中心驱动”态势正逐渐形成,但空间结构不太稳定;网络的“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桥梁”城市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大致形成了四类不同职能的凝聚子群,各子群间的派系林立程度非常小,子群结构及梯度协作关系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和交通通达性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关联网络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治理复杂性提升以及传统治理理论失灵,准确厘清包含军民两大治理主体、公私两大职能部门治理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结构与演化过程,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基于“元治理”理论思想,以1998-2018年发布的614条政策为研究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不同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治理网络结构、机构间互动关系、主体角色定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关系网络是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变迁不断演化的自组织网络,网络结构由“松散”向“耦合”转变、网络核心由“单核”向“多核”转变、治理模式由“碎片化回应”向“协同共治”转变;个体节点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协作主导者、牵头主导者、互惠跟随者以及边缘跟随者4个群体,并得出核心机构角色演变规律。最后,从“元治理”视角对国防科技工业异质主体跨部门合作治理关系进行再审视,并提出相应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网络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空间表达,城市网络结构演变机制及结构效应的研究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西部13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基于中国500强企业数据、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构建城市网络,采取“点—线—网”的研究模式分析中国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时空演化机制及结构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要素流下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存;中国西部城市网络集聚特征显著,均衡性较差但略有增加。(2)2010—2020年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呈现密集化趋势,城市网络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择优链接机制是城市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机制;路径依赖机制是塑造城市网络结构的主要驱动力。(4)不同要素流下城市网络均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匹配效应和“富人俱乐部”现象差异显著,基于企业组织链的城市网络中异配效应较为显著,基于信息流的城市网络中同配效应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专利授权数据,首次使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利授权量进行组合赋权,构建创新活度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活度指标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升,创新网络朝均衡化多中心联动态势发展;广州、深圳、佛山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创新联系增强,东莞和中山加入核心区,形成新的创新增长极,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与扩散效应;地理距离、高铁设施、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科研投入、产品消费对创新网络演化和发展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效的技术合作网络是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题的关键,揭示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机制对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网络理论与随机统计理论为基础,将技术合作网络演化驱动因素归纳为属性驱动、同质驱动及结构驱动,基于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合作网络,分析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同时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显示:网络演化过程中,仅有少数研发主体展开广泛而频繁的合作;研发主体研发能力与结构洞属性对技术合作网络演化无显著作用,但度中心性对网络演化的促进作用显著;网络演化具有显著的地理与组织同质效应;网络更倾向于形成星型结构与闭合三角结构,不倾向于形成开放三角结构。  相似文献   

8.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向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热门专利长期聚焦于电力机械、医学技术、测试测量等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2)市内校企技术转移主要发生于高校资源密集的省会和直辖市;市际校企技术转移呈现“北出南进”特点,并从等级扩散转向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并存;跨区域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京津和长三角“双核”结构转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菱形”结构。(3)校企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是多种因素通过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利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供需空间相对错位、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综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10.
企业作为市场敏感度更高的经济主体,推动着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地区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群企业网络。文章以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关联作为城市群流空间网络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R语言、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对2005—2020年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刻画,结果发现:(1)与重庆和成都的两个核心城市空间邻近性长期主导着成渝城市群企业流空间格局及其演变,但有效次核心城市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德阳市,城际企业流的多向交叉关联驱动成渝地区中部“塌陷”现象逐步缓解,北部、南部的边缘化“窘境”有所改善;(2)2010年后,位于非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其分支机构倾向从重庆转向成都,致使成都的结构性网络权力强度“超车”重庆,且不断压缩重庆的经济腹地;(3)虽然各城市的企业中心性位次有所变动,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派生出的企业分支机构的获取及控制权力始终具有优势,成都企业的跨区域分布更为活跃;(4)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根据资本逐利需要不断重构其企业流网络,驱动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核主导”向“双核鼎立”、再向“多核均衡”演化,同时核心层与次核心层节点城市数量增多,边缘层节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9):59-68
基于流动空间,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构建多元流动要素网络,分析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过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流动空间重塑了港—城体系的结构和方向,核心港口城市能级提高,港口城市间由单纯的竞争关系变为新型的竞合关系;社团结构组合变化促进多元流网络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枢纽港及其城市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2)多核心的扁平化结构取代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成为流动空间视角下港—城网络体系的典型特征,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等综合性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凸显。(3)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内外统筹"影响下的枢纽港及其城市主导作用明显、"相辅相成"推动下的新兴港口城市快速成长及港口城市间实现自组织协调。物质流和虚拟流越来越成为港—城网络体系演化的决定性因素,且虚拟流的冲击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府际关系协调有利于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汇聚与整合,进而提升政策有效性。以京津冀为例,构建中央-地方多层级府际关系模型,分析中央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特征与政策扩散特征、地方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特征与政策执行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部门间形成了以科技部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北京市政府部门间呈现出以中关村科技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天津市政府部门间呈现出以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核心的星型网络结构特征;河北省则没有形成稳定的网络关系。中央政策主体合作网络中的度中心性与政策扩散广度具有相关性;地方政策主体合作网络中介中心性、度中心性与政策执行强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网络的视角透析中国城市间的流通体系,选取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网络为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整体属性及其层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完整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网络密度不高,并且网络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网络之间存在重叠,也存在结构洞.(2)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不均衡性较强,层级结构明显,北京和上海是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核心.(3)流通网络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衡,也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东部地区的网络密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城市在网络层级中的位置较高,而网络结构洞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模式”是随着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渐入人们的视野。但究竟什么是“苏州模式”,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概念。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从集群产生和演化方面分析,可以得出苏州模式政府主导的嵌入型特点;通过分析苏、温两地产业集群的主体,得出苏州模式下外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事实;从分析生产方式入手,得出了苏州刚性生产的特性,通过分析集群内企业网络特点。结论是苏州模式大致有契约性、区外网络和“核”状网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板块间技术溢出机制及国家间主要技术溢出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网络技术溢出强度提升显著,但呈偏态分布,仅有少数国家存在技术溢出,多数国家扮演着技术吸收者的角色;②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发挥着“发动机”、“传导”和“桥梁”的功效;③由中国、韩国等5国构成的板块一是“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的核心阵地,由俄罗斯等11国构成的板块二接收来自板块一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动能向其它板块传递,由其余114国构成的板块三作为净受益者,是技术溢出动能传递路径的最终环节;④技术溢出路径既有空间依赖也有新的路径创造。技术主要被核心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体现出固定区域技术溢出的自我强化和反势能技术流特点。新增路径主要指向欠发达国家,表明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与核心国家产生技术联系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7.
运用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法对“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板块间技术溢出机制及国家间主要技术溢出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网络技术溢出强度提升显著,但呈偏态分布,仅有少数国家存在技术溢出,多数国家扮演着技术吸收者的角色;②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发挥着“发动机”、“传导”和“桥梁”的功效;③由中国、韩国等5国构成的板块一是“一带一路”跨国技术溢出的核心阵地,由俄罗斯等11国构成的板块二接收来自板块一的技术溢出,并将技术溢出动能向其它板块传递,由其余114国构成的板块三作为净受益者,是技术溢出动能传递路径的最终环节;④技术溢出路径既有空间依赖也有新的路径创造。技术主要被核心国家和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体现出固定区域技术溢出的自我强化和反势能技术流特点。新增路径主要指向欠发达国家,表明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与核心国家产生技术联系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5):1-10
以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总结其结构演化特征,并用负二项式重力模型,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网络生长呈现择优、邻近连接态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技术合作是主要网络形式,网络结构呈现"骨干网+区域网+专业网"三网镶嵌局面。(2)网络连接主要依托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彼此紧密合作,构成整体网络的骨干网;网络生长主要围绕中心城市联络周边城市和技术关联城市,促成城市群创新网络(区域网)和专业技术创新网络(专业网)。(3)城市间技术合作受城市自身创新能力深刻影响外,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20.
东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5、2010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借助Ucinet6.0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东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控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集中于少数节点城市并在空间上产生迁移,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联系呈组团模式发展,组团格局经历了"弱联系稳定"、"强联系失衡"、"强联系相对稳定"三个阶段。(3)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应以"增长极—轴线—组团"模式实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