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谷城  张树山 《经济地理》2023,(5):117-127
智慧物流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对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强度逐年递增,但整体联动效应不足。在空间分布中,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强度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且东中西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呈现显著的梯度递减态势。(2)随时间推移,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强度的网络结构由简单稀疏向复杂化转变,空间格局表现为“东密西疏”特点。此外,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强度的网络效率不断下滑,地区间关联关系处于不协调发展阶段。(3)不同驱动因素对物流产业智慧化空间联系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驱动因素的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教育程度、对外开放、产业结构、政府调控、交通基础和资产投入。并且,组合后交互因子的影响力实现了双因子增长。  相似文献   

3.
物流区位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在界定物流区位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物流区位条件,探讨物流区位空间结构形态。物流区位条件包括物流需求条件和物流供给条件,物流需求条件具有区位因子特征;城市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物流规模、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都是影响物流需求条件的重要因素;物流区位点、物流区位线、物流区位环是物流区位空间结构的三大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
崔大树  傅璀  计艳 《经济论坛》2010,(2):125-129
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同类型的区域中具有相对优势,其物流产业的空间表现明显,形成了以集束轴为主体的组合式联系通道、以点-轴-面为载体的反“k”状空间结构。空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引力作用的强弱决定物流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并进而影响其联系通道的组合方式、疏密程度和交通指向。“引力作用”成为物流产业空间表现的基本动力,其作用力的强弱受不同空间产业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的影响,使不同区域物流产业的空间表现形成相应的差异,并进而影响物流活动空间价值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5.
企业作为市场敏感度更高的经济主体,推动着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地区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群企业网络。文章以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关联作为城市群流空间网络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R语言、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对2005—2020年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刻画,结果发现:(1)与重庆和成都的两个核心城市空间邻近性长期主导着成渝城市群企业流空间格局及其演变,但有效次核心城市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德阳市,城际企业流的多向交叉关联驱动成渝地区中部“塌陷”现象逐步缓解,北部、南部的边缘化“窘境”有所改善;(2)2010年后,位于非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其分支机构倾向从重庆转向成都,致使成都的结构性网络权力强度“超车”重庆,且不断压缩重庆的经济腹地;(3)虽然各城市的企业中心性位次有所变动,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派生出的企业分支机构的获取及控制权力始终具有优势,成都企业的跨区域分布更为活跃;(4)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根据资本逐利需要不断重构其企业流网络,驱动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核主导”向“双核鼎立”、再向“多核均衡”演化,同时核心层与次核心层节点城市数量增多,边缘层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承良 《经济地理》2004,24(6):826-829,868
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主要由物流流量大小及其空间结构综合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是指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物质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以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作为地域研究单元,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测度,分析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省区差异;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主导类型的定量分析,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方式的省区差异;通过省区物流中心城市、主要物流联系通道、区际货流联系范围的空间结构特征定量分析,综合反映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点、线、面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共23个城市的多指标数据,应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质量,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绘制空间联系图直观考察城市群整体空间联系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粤港澳内部城市的综合质量、联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粤港澳网络联系呈现出由港深穗向周边梯度衰减态势,且表现出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此外,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验证空间联系分析所得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和三级圈层结构特征,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港深穗的辐射带动和中介桥梁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最后为未来粤港澳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提出加强经济空间联系、着重构建梯度层级城市体系和扩大湾区经济空间范围和腹地纵深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相雪梅 《技术经济》2020,39(10):128-137
省内城市间经济关联及其结构为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依据。在采用市级关键企业信息和省级产业关联信息获得省内城市间经济关联关系基础上,计算城市间经济关联权重,用之修正王欣等采用的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型中的 ,从而综合考虑产业结构、企业活动、经济总量、空间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间经济关联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客观反映城市间经济关联结构的省内城市网络模型,并利用山东省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山东省城市网络的4类结构,从城市对直接关联城市的影响、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城市对城市群的控制调节能力、城市的潜在影响力等方面量化了城市的各类影响力,从而从经济关联视角为省内城市间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SNA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GIS可视化,分析2000—2014年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的网络密度低,主要源于西部地区较弱的创新联系。"多中心驱动"网络正逐渐形成,但网络的空间结构极不稳定,大致形成领导子群、桥梁子群、净受益子群及孤立子群四种小团体。(2)分区域层面的网络密度与创新产出均呈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差异,东中部地区网络中心密集,西部地区缺乏中心,陕西和四川有潜力成为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基于实证结论,从优化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经济地理》2019,39(11):84-93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三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2021,41(9):22-30
以长三角城市群27座中心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反映城市合作创新关系的多值无向网络,使用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和多值ERGM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特征及发育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中存在两个凝聚子群,网络整体结构混合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两者的特点;(2)城市的经济实力、研发实力、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均有利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而经济实力差距则对创新合作不利;(3)城市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发育在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下呈现自我强化的特征,使得各城市创新网络资本差距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资源、区位优势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稳定高效的区域合作网络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文章基于城市间合作新闻数据,通过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特征,从整体、局部和节点三个层次对其网络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表明:(1)空间格局上,大湾区合作网络格局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和不均衡性。伴随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区域合作网络的不均衡性有所降低。(2)整体结构上,大湾区合作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呈现出多中心网络格局。(3)局部网络上,以香港与深圳为核心城市的凝聚子群已形成。然而,肇庆、惠州等边缘城市为主体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松散且结构不稳定。(4)节点特征上,香港与深圳拥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是网络的核心节点并主导区域资源配置。然而,江门与惠州度数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均较低,成为大湾区合作网络的边缘节点,难以深度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因此,未来亟待强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间的区域合作,以实现大湾区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东北地区再振兴”背景下,研究现实与虚拟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特征对于认识和重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经济、普列、高铁、信息等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探讨东北地区城际多维要素流强度和城市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具备空间网络化发展规模,形成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为核心,吉林、鞍山、齐齐哈尔为副核心,哈尔滨—大连一轴,辽宁省子群、吉林省子群、黑龙江省西部子群、黑龙江省东部子群、赤峰—通辽、乌兰浩特—白城、伊春—黑河等关系对的“四核、三副、一轴、七群”空间结构。(2)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态势比哈长城市群强烈,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流量最强,哈尔滨省内联系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庆,长春省内联系对象为吉林,沈阳省内联系对象为大连、本溪、丹东,大连省内联系对象为沈阳、丹东、营口。(3)东北地区“T”型轴带有向哈(尔滨)大(连)单轴发展的趋势,综合流呈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衰减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经济流呈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与蒙东区由南至北的衰减格局;普列流呈以哈大与滨洲铁路为轴带,并向两侧弱化的空间格局;高铁流...  相似文献   

14.
世界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宏 《经济地理》2007,27(2):245-249
城市居住区的分化与隔离,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客观反映。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起源期城市属于“混合”型居住空间结构;前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属于“舒伯格”传统同心圆结构,在这基础上又叠加上“行会”与“家庭”两大特殊因素的作用;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演变成“伯吉斯”现代同心圆结构,呈现沿公共交通干道向外辐射的“星状”大都市居住空间特点;郊区化时期形成以郊区为主体的圈层状弥漫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后工业”时期“边缘”城市与“无边缘”城市开始产生,形成多中心的“星系状”大都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中国必须防止美国式的“弥漫状”郊区化居住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16.
周欢  黄金  郑湘明 《经济地理》2024,(3):127-137
文章采用真实货运“流动数据”表征城市物流联系,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类物流联系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同时引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攻击策略评估了物流网络结构的静态韧性和动态韧性,并通过模拟新冠疫情冲击探讨了上海等主导性节点城市物流网络在应对风险时的韧性表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公铁陆运为主干、水运为辅助、航空为补充的物流网络,其中各省会城市发挥着重要枢纽功能;(2)其物流网络层级性、异配性显著,具备良好传输韧性,但物流资源过度集中于核心城市,易引发局部区域的闭塞和僵化;(3)物流网络结构的韧性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风险冲击增大呈现阶段变化特征,核心部分未遭受严重破坏,整体网络就仍能维持正常运转;(4)新冠疫情模拟下,上海等核心城市“封城”并未使物流网络陷入困境,其他城市可增强自身中介作用来弥补网络核心缺失,实现网络结构的再平衡。由此,从物流基础建设、主导性节点和脆弱性节点3方面提出物流网络结构韧性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和随机面向对象模型,基于2006年与2016年中国高校合作论文数据,探究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间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处于活跃期;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985高校和211高校占据网络重要位置;网络联系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联系强度存在地理距离衰减规律;高校知识合作网络存在7个内部成员较为稳定的高校社团,社团具有空间连片式集聚特征;中国高校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受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以及高校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是地理邻近性、互联网发达程度、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观音  左泽平 《经济地理》2012,32(3):107-113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5年和2010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物流竞争力总体较弱,城市间呈现"洋葱头"型的不平衡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扭转,但具有后发优势;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挖掘物流潜力和提高物流产业效率上具有差异性;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函需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第三产业;海西物流人力资源匮乏,已不能适应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采集2003-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GBA)和旧金山湾区(以下简称SFBA)发明专利转让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分别构建GBA与SFBA的城市间、组织间以及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以探索湾区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GBA的城市间技术转让网络由以“广州”为核心的单核结构向以“深圳-东莞-广州”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但香港、澳门与内地核心城市间联系松散,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SFBA的城市间网络由以“Santa Clara-San Mateo”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向以“Santa Clara-San Francisco-San Mateo”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2)企业间转让是GBA组织间网络中最重要的转让模式,产学研间转让呈现衰退趋势,金融机构在网络演化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转让是SFBA网络中最重要的模式,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SFBA和GBA的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均具有高频率小群体和低频率大群体两种结构模式,网络演化由少部分关键主体主导,且形成了基于核心主体的星型转让模式;(4)与SFBA主体间网络相比,GBA网络结构稳定性较低,持...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