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①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②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③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2)
湘南地区地方本科高校在创新能力建设与发展中,也面临着创新资源匮乏,创新产出的质量不高,创新知识及配置能力不足的问题,怎样才能突破这些困境,从而快速提高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湘南地方本科高校急需思考并且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基于湘南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的现实,提出要以服务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导向,着力提升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调动并整合区域创新元素,破解湘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积极开发协同创新,提出服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走出一条具有湘南地区特色的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1-2009年我国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从科技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来看,我国的科技产出均是有效的,但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要高于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②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绩效的影响较显著,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5.
组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条件,是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效方式。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并就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组建及运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科技创新驱动支撑、科技创新驱动资源、科技创新驱动产出、科技创新驱动效益四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体系,运用可拓综合评价方法以及主客观赋权方法对福州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分析了福州市在2010年至2015年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以2014年为横截面对福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福建省内做横向比较,相对应提出福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核心动力作用。但政府间竞争、投入结构趋同等因素导致区域科技创新联系与协作程度、辐射和扩散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据此,从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知识获取和技术吸纳能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八个方面对京津冀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以北京为优,但差异性较大且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建议以规范政府竞争、扩大合作和制定区域规划等政策来提高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途径。文章以研究创新能力研究综述为背景,结合应用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理论,探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提出上海要进一步重视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培育;以高端制造业引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创新的基点和重点是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能力,还应体现为驱动能力,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创新驱动能力与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教育、知识支撑及科技创新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量文献资料分析来看,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研究往往注重于某一特定资源,尤其是知识方面。从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来源出发,探索其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简化的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给出了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内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已开展5年时间,旨在将科技成果部分产权分配给科研人员,通过权利变革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状况。关于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目前缺乏整体定量评价。运用双重差分法计算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的整体影响,进而测算产权结构变化对试点与高校创新效率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因赋权而产生的高校与科研人员共有产权关系没有发挥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而高校与多元主体共有产权关系正向影响试点改革对高校创新效率的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加快构建精准的混合所有制权利配置体系,明晰主体间产权关系,推动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高质量合作,逐步实现试点区域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三大部门是我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环节的重要技术创新主体,亟需评估其效率。采用“经费支出—专利产出—预期收益—实现收益”三步骤分析框架,利用已有统计调查数据,对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都偏低,企业部门每亿元经费投入实现的收益约为9733万元,科研单位约为1331万元,高校约为1166万元。该测算值是真实产出价值的下限,但真实产出不会高太多。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创新的产业应用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以及企业能力制约等。最后,建议加快政府相关科技计划制定、加强成果评价过程中产业部门的参与、优化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评价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不协调问题影响了高校创新绩效。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7个省份高校面板数据,运用路径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合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创新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科研产出绩效提升,但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科研产出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科技成果隐性转化。科研结构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存在分异,集中作用于科研产出阶段,说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一致性和竞争性依然存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创新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正向引导作用,在政策层面关注科技成果隐性转化,强化科研方向转移与创新要素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呈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不仅要加大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还要健全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共识研究是从事兼具不确定性和创新性且在初期评审专家难以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的研究行为或活动。从非共识研究视角探索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可为中国高校破解原始创新问题提供思路。研究发现,非共识研究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紧密联系,其在开辟新的理论疆域、推动原创成果生产、营造包容型创新环境等方面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非共识研究在评价环境、干预行为、学术司法、多元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在非共识研究视角下,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从创新包容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干预模式、建立开放的申诉程序以及拓展多元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有丰富的专利资源,专利运营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专利转让是专利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探讨高校专利转让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分析地方政府及高校促进专利转让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对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盘活”高校现有专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coPat平台检索中国内地31省市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据,发现不同地区间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存在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内地31省市划分为4个类别,并对前3类地区技术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发明专利转让效果显著省市及高校出台的相关政策。结果发现,江苏在不同技术领域均具有明显优势且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出台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进行宏观指导,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系统化的政策促进高校专利转让。  相似文献   

20.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较难衡量且缺乏考虑企业创新效率的问题,从规模视角入手,基于创新价值链分析,通过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结合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从创新效率角度系统探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企业在研发投入端的创新主体地位相对突出,但呈不断弱化趋势,尤其是R&D经费增长显著落后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产出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显,且同样存在比重下滑迹象。外资企业年度创新效率表现最优,内资企业处于明显劣势,但得益于技术效率增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年均微幅增长,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创新效率存在递减态势。最后提出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挖掘科技产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