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精神,是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陶思明 《环境经济》2004,(11):32-34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出发点,也是管护自然保护区的落脚点,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定位。在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中,必须充分体现“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原则,才能使自然保护区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4.
环境思潮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思潮是从实用主义思潮到价值主义思潮再到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这一进程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肯定人类的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自然价值主义,再到充分肯定自然界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从纯粹地被利用的客体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转化.这些变化显示出了环境保护在当前的重要意义,也证实了环境研究不断繁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广义进化,走向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受广义进化论观点启发。主张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局限,以生态整体观善待自然。努力寻找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和避免灾变的办法。以期全面和谐的世界图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的理论蕴涵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生态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着生态危机的根源,有识之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形成了“强人类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深生态学”与“浅生态学”之间的争论,但不管怎样,这一系列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人的文化价值层面上来,当代的生态危机表面上是天灾,但更是人祸,现代人要想走出当代的生存困境,必须从人性自身着手,弥补人性的缺失,努力树立一种“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维度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内在动因,对厘清制定能源政策的思想基础和变化趋向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政策的演变历程: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现实的能源约束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自然价值主义思潮直接催生了各国能源政策的涌现;而随着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发展新能源。从未来能源政策的发展趋势看,发展新能源技术将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提高掌控自然环境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资源、环境、生态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讨论了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指出生态是生物资源(或称生命资源)与其环境的复合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态、功能特征的总合。阐明在强自然主义或强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主义,才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人类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民军  唐钏洋 《时代经贸》2007,(5Z):158-158,160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两大理论路向——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学派的简要介绍从而阐明“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对环境伦理学发展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斌 《江南论坛》2012,(5):23-25
对于保护环境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保护的理由和方法不同。而研究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生态生产行为,离不开"人"的生态价值观的转变,这就要求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单单空洞地离开"人"而谈论"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价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S生态文化观的核心理论及其思想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声怡  邓燕雯 《技术经济》2004,23(12):56-58
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理性和语言作为内在价值判断的依据,认为内在价值是人类所特有,只有人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而非人类的存在物(动物、植物及整体的自然)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把非人类的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所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作为工业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只关心人类的利益,只以人的价值为尺度,被认为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贾秀飞 《江南论坛》2023,(10):44-48
科尔曼的生态政治思想阐述的是一种“深绿色”环境观,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非“浅绿色”环境观所主张的“人口膨胀”“技术决定”以及“消费方式”等因素,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即狭隘的价值观、合作社群的消失以及权力的过度集中。解析丹尼尔·A·科尔曼的生态政治思想,探寻生态危机发生的逻辑以及破解环境危机的策略,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有被动滞后的弊端,而晚近生态中心主义法益观亦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刑事领域应将环境利益扩充为保护法益,以求修正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的固有缺陷,并由此拓宽环境资源刑事法律保护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价值的刚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态服务功能即生态价值有重要影响。由于系统的稳定性是有限的,系统对外来干扰和破坏的承受能力存在极限,以生态功能为根本的生态价值也就存在极限。因此,生态价值不完全具备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而存在刚性。本文称此为生态价值的刚性规律。生态价值的刚性规律能够确定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的适用范围,确定对外部不经济处罚的理论界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生态大学构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生态大学成为21世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本文以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即人与环境和谐、均衡发展的理念提出了生态大学的概念和内涵,以生态学理论论述了构建生态大学的五项系统,并尝试建立生态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收益费用中心主义是按期间配比原则将企业取得的收入成果扣除为了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努力即牺牲掉的费用,其差额算作利润。另一方面资产负债中心主义则认为收益利得是指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的结合。本文对两个观点进行浅析,对企业利润观以及经济决策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8.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所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等深层弊端,即人类把作为生存家园的大自然看成可以被任意开采利用的物质资源,而抹杀了自然对于人类心灵的价值。生态人格的培育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从技术与制度再到精神层面的彻底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青海、贵州、江西以及浙江丽水市等地陆续开始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模式。总体上看,国内外对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早期或起步阶段,与生态产品相关的自然资本核算等理论体系尚待建构和完善,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重路径有待明确,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明确。本文聚焦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理论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研究和政策文件对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界定,提出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总结生态产品的四种经济特征及其价值的八种支付形式,从理论层面提出具有四种经济特征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明确政府是生态产品最大供给者,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供给者、监督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对生态价值的自然范畴和人类范畴进行分析.可得出生态价值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客观需要的主观价值反映。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经济系统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