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联网+”呈现出共生性、群智性、反馈性等特点,并对组织创新产生一定影响,而知识协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基于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知识协同行为在“互联网+”特性影响组织创新绩效过程中的调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特性对知识协同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团队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个体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知识协同与团队知识协同具有一定正相关性,“互联网+”特性可以通过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基础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从知识型员工个人和组织社会网络两个方面构建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分析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及资源整合在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有3条,资源获取与整合、知识共享与学习及员工动态创新能力分别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在不同类型组织文化环境中,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特征、作用重点以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内部整合维度主要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外部适应维度主要通过隐性知识传播和资源整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3.
整合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能力、知识能力两种企业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对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过程,尤其关注了具有前瞻性与反应性特征的战略柔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了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基于我国399家企业调研数据发现,互联网能力、知识能力均对战略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能力与知识能力的交互作用通过战略柔性的中介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提升,即存在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在理论上,丰富了资源基础观和知识基础观在组织竞争优势构建方面的前因研究,在实践上,为处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有效提升知识创造绩效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客户协同创新是开放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协同理论、关系嵌入理论及客户参与创新等理论基础,对客户协同创新要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法,归纳客户协同创新要素特征,包括由互惠利益、关系质量和持续意愿构成的协同关系嵌入,由程序化协调、人际关系协调构成的协调协作机制,以及由信息资源分享、协同任务分担构成的协同资源投入。以案例研究结论为基础,进行量表开发,选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实证对象,验证客户协同创新维度构成,可为客户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众创空间作为承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业态载体,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要的发力点。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其价值创造实现以知识转移和吸收为主要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知识共享和交互平台为依托。据此,基于智力资本“H-S-R”三维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以飞马旅空间5i center为例,从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资源吸收、转移和交互、知识增值三阶段动态解读协同创新环境—智力资本—知识—创客绩效四重互动模式及其动态效应。最后,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影响创客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以期优化众创空间的创新流程与功能,提升“双创”情境下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以知识协同为途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谷歌、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对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选取1978年以来40篇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样本,结合注意力基础观,采用QSR NVivo11分析软件对40篇报告中涉及科技人才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政府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总体注意力呈波浪式上升,且出现了3个峰值;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4个维度中,评价和激励维度的注意力始终保持最高水平,其它3个维度的注意力呈现平稳态势。注意力文本内容分析发现,科技人才流动和吸引方面,政府从指令性计划向市场自由流动转变;选拔和培养方面,由注重科技人才数量增长向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转变;评价和激励方面,由政府主导向以多方协同推进转变;安全和保障方面,由关注科技人才基本保障向注重科技成果保护转变。最后,对进一步优化政府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注意力配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知识扩散是协同创新项目资源整合的主要途径,知识扩散参与方通过相互之间的任务协作关系嵌入项目网络中,其嵌入特征影响项目知识扩散行为及结果。协同创新项目的任务导向性使组织中的网络嵌入特征及知识扩散行为具有显著特殊性。基于此,构建项目层面的知识扩散仿真模型,并进行网络嵌入性的敏感性分析。仿真结果证实,不同程度的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对知识扩散的知识增量与知识水平差异程度两个维度均具有显著影响。从优化知识扩散角度看,协同创新项目组织中适度的关系嵌入性与低水平的结构嵌入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知识扩散效率,实现组织中知识资源充分流动。  相似文献   

11.
客户协同创新是开放网络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协同理论、关系嵌入理论及客户参与创新等理论基础,对客户协同创新要素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法,归纳客户协同创新要素特征,包括由互惠利益、关系质量和持续意愿构成的协同关系嵌入,由程序化协调、人际关系协调构成的协调协作机制,以及由信息资源分享、协同任务分担构成的协同资源投入。以案例研究结论为基础,进行量表开发,选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实证对象,验证客户协同创新维度构成,可为客户协同创新机理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共享是企业有效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协同企业降低知识创新的成本和提高企业收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动态复制方程和复制相位图,分析了影响协同企业实施知识共享策略的因素,并结合模型探讨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多主体参与、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拓展了创新主体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国外”维度理应被纳入至创新体系分析的维度中。基于“政府、产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四维视角,利用信息熵算法和中国科技企业活动数据,本文构建了省级层面创新体系协同度指标,并计量分析了地区创新体系协同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提高创新体系协同度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二维主体协同创新中,过度增加政府的参与度可能会阻碍创新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此外,创新体系协同的增长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知识创造和转化两个机制实现;协同度的边际增长效应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递减;较差的市场体制环境则会弱化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以上结论对当前中国弥补创新体系机制建设短板和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创新的本质是知识整合与创造。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流动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转移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创造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各创新主体的知识吸收水平与产学研创新知识增量正相关;知识遗失系数、知识隐藏系数与产学研创新知识增量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知识增值、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后发企业大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赶超。聚焦服务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及其前置影响因素,从资源、能力角度构建了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概念模型。以现代服务业为背景,访问调查武汉、荆州、深圳三地服务企业,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创新资源与能力4个维度(新服务开发战略能力、聚焦新服务开发流程能力、市场敏锐性、IT与“互联网+”经验)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且具有行业差异性;组织环境既能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又在创新资源与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跨越产学研各组织边界不断循环流动过程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基于各创新主体知识行为协同程度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3个递进演化阶段。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动态能力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体系,构建动态能力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假设模型,对235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形成,而知识创造又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优势形成;引入动态能力后发现,动态能力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对知识优势形成并不具备显著影响,但动态能力通过作用于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行为而间接影响知识优势形成。研究结论揭示了动态能力是知识优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迈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企业创新活动中。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协同创新的推进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间数字鸿沟的阻碍。从网络建设、网络环境、网络利用、网络人才4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定量测度了高技术企业间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企业间数字鸿沟对协同创新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管理方式、战略目标、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5条途径影响高技术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途径是管理方式,其次是战略目标,然后才是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互联网创新现实情境,结合互联网创新特点,从互联网创新环境、互联网创新投入和互联网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中国互联网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第三方客观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域互联网创新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互联网创新整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东部沿海省域互联网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省域;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域存在创新维度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制约着互联网创新发展。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互联网创新现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R&D联盟的实质就是在整合各成员创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努力实现创新资源有效增值的过程。资源增值效果如何,则取决于R&D联盟创新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明确R&D联盟创新资源种类、从资源观角度找出联盟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联盟创新资源的优化管理思想(创新资源全过程管理、优势资源重点管理、内外资源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