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4%下降至43%、13.7%,而煤、油、燃气、沼气、太阳能比重分别增长至24.6%、2.7%、1.9%、0.3%、1.1%,电的消费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体现出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向多样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结构看,东北三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均消费量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家庭取暖能源消耗差异是主要原因;吉林省非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则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有关。[结论]促进东北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是保障农村能源有效供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属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为主线,以郯城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了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其经济、自然和环境属性结构.结果表明:商品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均过半,清洁能源占总能耗的72.16%;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促进了该地商品能对秸秆等非商品能的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仍占有较大比例,且均为商品性能源,体现了能源消费水平虽较高,但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沼气消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1998~2005年间分省(区、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均沼气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农村薪柴资源状况、农村商品能源的价格和农户能源消费观念等因素对农村人均沼气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当地秸秆资源状况、产生沼气的生物质资源数量、当地平均气温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村人均沼气消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索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以2018年"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生活能源"专项调查数据为依托,引入非农就业特征、抚养比和代际同住变量,运用Tobit模型分析非农就业特征、家庭人口经济特征、能源可获性、能源价格因素、区位因素及消费偏好对陕西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非农就业特征对农户能源消费结果有显著影响;代际同住、抚养比、人均农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均对生物质能源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的高教育程度和外出务工经历对商品能源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商品能源平均价格作用则相反;不同地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差别大且受消费偏好影响。[结论]研究表明,非农就业能够直接推动陕西农户生活能源由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向以商品能源为主转型,但家庭人口经济等特征使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显著影响力以经济因素为中心产生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农户能源消费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探索农户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寻求农村能源消费升级之路。农户调查数据表明,影响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均财富、能源价格、能源可获得性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从能源消费升级角度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农户能源的消费结构主要从薪柴、秸秆、煤炭向液化气、电力等商品性便捷能源转换;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能源消费主要还是以薪柴、秸秆为主,但正慢慢向煤炭转化。为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建议加强教育,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农户环保意识,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新的生物质能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的能源消费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孝感农村地区存在制约低碳用能的资金瓶颈,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农民增收、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与需求水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浙江和陕西两省农户微观层面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正在向商品能源转变,尽管薪柴依然是该地区能源消费的主体,但商品性能源(电力、液化气)比重正在逐步提高,能源消费具有明显的组合特征。(2)收入水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的主要因素,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能源阶梯"特征。(3)地区差异、家庭生产结构(养猪数量)和户主年龄等特征也对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文章还对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能源消费转换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准确掌握甘肃省各地区农牧业生物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及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现状。[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对甘肃全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区域分布、能源化利用现状、能源供需比及农户的生活用能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电话调研,并运用统计学、经济学、环境学和能源学等相关方法,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和果蔬废弃物的资源总量分别为1 278. 3万t、2 770. 31万t、3. 51万t和85. 61万t,可利用量分别为529. 73万t、405. 46万t、3. 51万t和85. 61万t;家庭用能结构中,电、液化气、煤炭、秸秆及柴薪在日常用能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 91%、1. 79%、66. 61%、11. 16%、9. 54%。截止2016年底,甘肃省已建成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工程主要有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27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1个、秸秆气化工程4个和生物质成型燃料工程2个。[结论]甘肃省生物质资源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其中禽畜粪便资源占比最大,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中,秸秆资源可利用量占比最大。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以大型沼气工程为主,近两年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省生物质能源的整体利用水平仍然很低,利用总量小,开发利用方式少。甘肃省家庭用能结构均以传统能源煤炭为主,生物质能可供给量占用能需求比例较小,需逐步发展多种可再生清洁能源以满足用户的多种用能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农村住户的能源消费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总体现状、不同地形、不同区之间的消费差异以及主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基于北京市13个区214个村庄1 866住户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以及煤炭、电和薪柴3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北京农村能源以电、煤炭和液化气为主;从消费量比重来看,以煤炭(60.4%)、薪柴(17.9%)、电(12.9%)为主,太阳能和沼气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暖;平原区和近郊区的电、煤炭、天然气消费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薪柴低于其他地区,太阳能和液化气消费量的地区差别不大。地形特征和家庭常住人口对各种能源消费量影响都很大,家庭收入主要影响电(正向)和薪柴消费量(反向),对煤炭消费量影响不明显,峰谷电价对电消费量影响较大,采暖面积对煤炭和电有影响,对薪柴消费没有影响;是否节能改造和对雾霾认识对能源消费量影响不确定。[结论]采取科学分类指导及措施,改变农村冬季采暖方式,改造常规能源,加大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和能源改造政策支持,以促进北京农村能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中部6省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区域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区域农村发展存在东中西差异。中部6省(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及江西)农民收入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深入分析中部6省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基于199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中部6省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部6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下影响显著,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效应最大,除山西省外,影响值都达到1.0以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次之,中部6省之间的影响效应值在0.65~0.95之间,山西省影响效应最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效应值最小,中部6省除山西省外,其他5个省份的影响效应均大于0.5。并提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制定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性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加大农村医疗基础建设,完善农村医保体系等一系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油茶生产区域优势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2016年的数据,选取油茶生产规模指数、油茶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油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油茶生产综合优势指数对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油茶生产呈现出"中减""西扩"的特征;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规模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优势呈现较大波动、综合优势总体呈"U"型变动。根据油茶种植区域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情况,将15个油茶生产省区划分为"双低省份""规模优势省份""效率优势省份""双高省份"4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地区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差异性和相对优势及其竞争力。[方法]在宏观层面运用了传统的基尼系数分析3个省份历史发展上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判断3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虹吸效应;从中观层面运用区位熵指数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农畜林渔等方面判断各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程度;从微观层面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离出3个地区的各部门产业的优势及其竞争力。[结果]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变化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基尼系数不断扩大;湖北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湖南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江西的林业、渔业都较中三角地区对应的子产业的区位熵指数高;江西木材和竹加工业和烟草业具有较大的产业竞争优势,湖北的茶叶、水产和瓜果疏菜产业优势明显,湖南地区农业产业综合优势主要在于烟草、水果、肉类以及木材和竹类加工业。[结论]通过比较地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提出发展地区产业特色,合理布局全域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收益,稳固对结构优化的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农民增收有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了解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结合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区域角度和时间角度对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特征及形成的原因。[结果]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江西省和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平,高于河南省和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比重随时间的延长发展改变,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高于山西省和江西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变化幅度不大。[结论]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的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为发展和提高中部地区农民收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和陕西两省的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知,薪材仍然是农户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故以薪材为例分析其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省份、区位对农户家庭用能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省份的用能量却是差异很大,北方由于冬季较冷,能源消费总量要远大于南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水平与薪材使用量呈反比关系,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会减少0.312个单位的薪材使用量;如果考虑区位和省份的影响,农户对薪材使用量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可能增大,但农户的家庭规模、收入水平、耕地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对薪材使用量却是没有影响,省柴灶的使用会大大节约薪材使用量。因此,应该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能源,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满足农户用能需求并缓解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探究农业产业集聚状况及空间布局,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方法 文章基于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模型探究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并通过竞争态模型进一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竞争态进行了区划分析。结果 (1)我国农业产值集聚竞争态势呈现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空间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2)进行划区分析表明,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及河北、山东和广西、海南、贵州为优势区域;山西、天津和广东为具有竞争潜力的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市)及北京和重庆为劣势区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以及四川、云南和西藏等8个省(自治区)为实力区域。结论 大部分地区处于农业竞争优势区域,农业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增产增效,对于具备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应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特点,并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森林能源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的重大作用。2005年,世界薪材消耗量达15.5亿m3以上,占木材总消耗量31亿m3的50%。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约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仍依靠薪材为主要生活能源。森林能源是潜力巨大、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应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转换技术,将其转换成高热效的气体和液体燃料,是世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营造薪炭林发展森林能源,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