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国际贸易作为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各国分享世界先进技术、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考察我国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协整分析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的R&D成果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一国的R&D与人力资本存量又是国外技术成功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影响一个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要素等.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要素水平、创新投入水平、人力资本对该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更好地推进中国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贸易引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动因,国际生产性服务贸易参与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将会获得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层次.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差距、开放度是“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使用Dagum基尼系数、描述性统计等方法,研究中国五大城市群R&D资本存量差异与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五大城市群R&D资本存量差异大,但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城市群之间;不同城市群内部以及不同城市群之间R&D资本存量差异大小及其演进趋势具有显著差异。R&D资本存量向五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五大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分布特点及演进趋势各不相同。鉴于此,揭示了中国五大城市群R&D资本存量差异与分布特征,从而为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丁帅 《金融纵横》2013,(6):58-65
金融产业集聚有效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基于2001-2010年长三角经济圈2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业人力资本是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因素;(2)城市收入水平是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3)城市开放程度和金融文化素养会影响金融产业集聚。这些结论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市场结构对R&D强度的影响,主要强调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R&D投资,二是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更能促进R&D投资.如果考虑到R&D经费来源、技术力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可以统一起来,即可以认为涉及一定程度竞争的垄断市场结构更有利于R&D投资,且二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与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CH模型和LP算法,研究了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和国内研发强度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从可观测因素的角度发现,新变量的加入使得模型更贴近于我国现实国情。通过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模型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在扩展的CH模型的基础上将我国资本存量解释变量估计了物化型渠道R&D溢出(进口与FDI渠道)在人力资本异质性的环境下对东道国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是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和持续发展的两个先行资本之一,与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具备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性。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才能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和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的。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知识、技能及健康等素质存量的总和,也是指能影响人力资本所有者未来收入流的存量。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研究人力资本,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一、银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1.从银行制度方面来讲,银行的可支配资本,表现为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主要是强调对经济增长贡献重大的人力因素——主要是知识、技术、信息、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资源总称。银行产权制度关心的是在这种组合资本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如何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之间安排,才能使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2.从银行经营方面来讲,银行的经营活动是以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存在和配置为基础,是资本投入、生长、增...  相似文献   

9.
基于拓展的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R&D资本在创新和模仿中的最优分配,结果表明,技术差距、人均物质资本、模仿与创新的相对效率等因素决定了R&D资本的最优分配,进而决定了最优的技术进步.投入创新中的R&D资本与技术差距、人均物质资本、模仿与创新的相对效率成反比,而对于模仿而言则相反.因此,为了实现技术赶超,技术后发国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产业集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机制模型,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动态考察了产业集聚、制度以及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从最初的不均衡状态向鞍点稳定均衡点的运动轨迹以及集聚因素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优规模,集聚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适度的范围内,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不仅能缩短地区收入差距收敛的时间,而且能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1.
以沪深两市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主并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形成的研发资本存量和对外技术并购获取技术知识两方面对其并购后创新效率产生的混合作用,再进一步检验并购双方技术重叠在主并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和并购后创新效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前自主研发投资形成的知识储备量会促进其并购后创新效率的提升.技术并购及并购双方的技术重叠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正向促进作用,说明技术并购及技术重叠会加强主并企业内部自主研发对外来创新能量的内化、吸收速度,并改善和提升内部研发投资效率.同时,在并购前持续追加研发投资的主并企业中,这种现象和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法测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滞后(SAR)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二者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所改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二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有高—高集聚现象,在经济欠发地区有低—低集聚现象;科技金融对全国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经济发达地区正向空间效应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构建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水平指数,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动态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从出口构成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呈现"双峰"分布:一个峰以服装、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中心,另一个以机械、电气用品、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行业为核心。样本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显著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FDI、进口贸易的作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研发投入却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戴魁早  刘友金 《金融研究》2020,476(2):71-90
中国正在经历的市场化改革究竟能否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化进程影响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行业市场化指数和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推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加入WTO后的推进效果更为明显,而市场化进程的这种推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扩散等机制实现的。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制度环境改善的影响最为显著,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次之,随后依次是产品市场发展和要素市场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的影响最为有限。此外,市场化进程对不同技术特征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市场化进程对技术密集度较高行业的推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国正在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that test for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announcements of plans to increase R&D expenditures find an average positive effect, but also a significant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This study determines whether the effect can be predicted when the announcing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Results suggest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bt ratio and the R&D induced abnormal stock returns.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using different industry-adjusted and unadjusted measures of capital structure and while controlling for several potentially influential variables. In addition, the gains to shareholders do not seem to be wealth transfers from bondholders. This evidence provides support to the debt-monitoring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6.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的局限与修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期权计划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公司经理人激励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弱式性,以股价为基础的股票期权并不能真正反映经理人的业绩表现。为此,本文引入超额EVA增长率和行业股票价格参数对现行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股票期权行权价格进行修订,以使经理人的激励报酬和业绩贡献变动相结合。与此同时,本文还引入行业分类指数变动率以消除股市波动对行权日行权价格的影响。调整后的行权价格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经理人的业绩。论文最后指出该方案所具有的优势,认为经过修订的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在我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吸引着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此投资,R&D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本文选用R&D资金国际化、R&D机构国际化、R&D活动国际化、R&D产出国际化四项指标,运用差异驱动的纵向评价方法对上海地区企业的R&D国际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上海地区企业R&D国际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我国金融深化的背景下,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同渠道资本融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文章利用29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债券市场与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总量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尽相同:银行信贷与债券对股票市场筹资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FDI对股票市场筹资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说明股票市场融资可以替代FDI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随后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但FDI与结构转型负相关,银行信贷与经济转型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The substantial growth of R&D expenditur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ogether with the continuous substitution of knowledge (intangible) capital for physical (tangible) capital in corporate production functions, has elevated the importance of R&D in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 activities by investors is seriously hampered by antiquated accounting rules and insufficient disclosure by corporation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expected benefits of R&D stretch ove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corporate investments in R&D are immediately written off in financial reports, leaving no trace of R&D capital on balance sheets and causing material distortions of reported profitability.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statistics documenting the growth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R&D in the U.S., the article presents a comparison of R&D disclosure regulations among industrialized nations that shows U.S. rules to be the least flexible in allowing management discretion in how they measure and report R&D. Next the author surveys the large and growing body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R&D, which provides strong testimony to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R&D to corporate productiv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 Moreover, despite widespread allegations of stock market “short termism” throughout the 1980s and early '90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unequivocally” that capital markets consider investments in R&D as a significant value-increasing activity. But if investors clearly demonstrate a willingness to take the long view of R&D, there is also evidence of undervaluation of some R&D-intensive companies—particularly those with low profitability—as well as other potential costs to corporations and investors stemming from inadequate public information about R&D. To help correct the reporting biases and distortions of R&D, the autho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investors and analysts that follow R&D-intensive companies. In particular, he proposes (1) adjustment of reported data to reflect the capitalization and amortization of (instead of expensing) corporate R&D and (2) the use of various quantitative measures for gauging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output, including citations of the firm's patents and measures indicating the share of current revenues coming from products developed with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