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本文从风险分担的角度对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先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有效的风险分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然后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剖析:金融市场通过横向风险分担,即资产组合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使投资风险充分分散和转移,由此促进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银行中介通过跨期风险分担,使存款者规避了系统性风险,平滑了不同时期的投资收益,这可以引导更多的资金变为储蓄。同时,银行可以通过储蓄和借贷平滑人们因为收入波动而带来的消费风险,使消费需求保持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需求动力。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起,家庭户之间的风险分担作为平滑消费、分散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被广泛的研究.自此发展经济学正式将收入风险作为个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文章追溯了风险分担的理论发源,回顾早期实证检验以及最新研究动向,并且在综述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5.
李波  朱太辉 《金融研究》2022,501(3):20-40
本文通过引入财务脆弱性来描述家庭无法及时或完全履行偿债义务而发生的财务困境,实证分析了债务杠杆对家庭消费的异质性影响。理论机制分析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债务杠杆会提升财务脆弱性,从而弱化跨期消费平滑能力,强化消费预算约束,导致家庭落入“高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支出水平”的低层次消费路径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通过负债投资多套房的家庭而言,高债务杠杆会明显增加不确定冲击下的财务脆弱性,进而对消费产生更大的抑制效应;亲友民间借贷的履约机制相对灵活,可以缓解财务脆弱性对家庭消费的抑制效应;债务杠杆上升引致的财务脆弱性,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压缩效应大于非耐用消费品,对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大于城镇家庭。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等提供了理论解释,对金融服务促进消费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我国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激发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背景下,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对最低工资的消费带动作用进行准确检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199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最低工资线家庭为研究对象,分别检验了最低工资认定及标准提升对于最低工资线家庭消费水平的实际影响效果。结果发现,最低工资线家庭本身具有抑制自身消费的倾向,其消费水平也显著低于相近条件下的其他家庭,并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本文进一步以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实施为政策冲击,检验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于最低工资线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发现了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性结果:与收入情况相近的家庭相比,最低工资线家庭的消费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而与包括中高收入家庭在内的全部样本相比,最低工资线家庭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结果与最低工资的消费抑制倾向形成了有效呼应,同时为我国消费升级背景下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影响效果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失衡的问题不仅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倾斜消费视角的跨期最优消费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最优的消费,并将得到的最优消费分解成为受收入变量影响的平滑性消费和受倾斜性因素影响的倾斜性消费,并相应地将实际经常项目也分解成平滑性经常项目和倾斜性经常项目,再实证分析分析消费倾斜动机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实证检验得出消费倾斜系数为1.1882大于1,这说明中国居民的倾斜消费动机偏好未来消费,同时也得出中国居民倾斜消费动机偏好未来消费使得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对中国实际经常项目造成了顺差压力。基于这点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凯恩斯简单消费理论为基础,选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1~2010年的数据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不同来源收入对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收入对三个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均有显著的正向拉动效应;转移收入对西部地区的消费拉动效应明显;而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对各地区影响均不显著且大部分地区弹性系数为负  相似文献   

9.
尹志超  仇化  潘学峰 《金融研究》2021,488(2):114-132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住房已经成为中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通过财富效应促进家庭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房奴效应”降低家庭消费。因此,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检验了住房财富影响家庭消费的可能渠道。研究发现,住房财富对城镇家庭消费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著改善了家庭消费结构,住房资产具有财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财富能够缓解流动性约束,从而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住房财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和拥有住房数量的差别均会对住房财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本文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发挥既有住房财富对平滑家庭消费的积极作用,促进家庭消费增长,改善家庭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家庭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0.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分为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与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机制。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规避非系统性风险方面占有优势,而跨期风险分担在规避系统性风险方面占有优势。两种风险分担机制是一种互补关系,适度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两种风险分担机制都会受到损害,对经济稳定形成威胁,因此我们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来进行金融体系设计,保持一个健全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1.
促进GDP增长,消费的贡献应最大,基于此本文从构造跨期选择模型中得出影响我国居民跨期消费决策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消费者主观偏好率、收入、利率,并从这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居民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两期CHARLS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财政“一刀切”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政策与地方财政差异化的缴费补贴政策对农民家庭消费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财政补贴有利于整体促进参保农民家庭消费支出,尤其对已领取养老金的家庭,消费增进效应更明显;对于未领取养老金的参保农民家庭,却具有抑制效应。从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地区来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对低、中、高收入阶层农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依次减弱,对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农民家庭消费的影响依次增强。因此,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补贴方式、扩展筹资渠道、强化制度联动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补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金融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实现跨国(地区)消费风险分担。本文对东亚典型国家(地区)消费风险分担进行度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金融合作确实提高了区域消费风险分担的水平。随着东亚金融合作的深化,区域内低收入国家的消费风险分担水平增长显著。另外,金融开放是东亚区域消费风险分担的主要驱动力,监管制度和政治稳定也对风险分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17年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对不同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冲击显著增加了家庭债务的违约风险,并且对户主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位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储蓄、民间借贷、正规借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降低违约风险都有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家庭储蓄效果最大,正规借贷次之,然后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民间借贷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15.
使用2017年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对不同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冲击显著增加了家庭债务的违约风险,并且对户主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位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储蓄、民间借贷、正规借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降低违约风险都有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家庭储蓄效果最大,正规借贷次之,然后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民间借贷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16.
跨期消费选择和降息政策的弱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跨期消费选择的角度,分析降息政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我国由于贷方占优,整体国民经济处于低收入阶段,降息的收入效应大于或等于替代效应。因此降息政策对拉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17.
江洲 《中国金融》2022,(10):90-91
<正>当前,消费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向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因而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对刺激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家庭开展相关经济调查,按照家庭户均可支配收入将城镇居民分为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中间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对疫情以来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文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万户"调研数据对我国28个省农户的跨期消费偏好、风险偏好和社交密度偏好等三个行为经济学特征与借款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远期消费偏好对农户家庭内源融资供需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并显著影响着借款需求发生概率;2.高社交密度和基于节俭品质的远期消费偏好在农村社会可以充当一定的信用资本从而提高农户家庭借款的可得性;3.风险偏好对农户借款需求和可得情况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我国遭受了数次地震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关于巨灾风险分担的讨论也不断增加。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借助完全保险假说及其计量工具,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年至2011年之间9次调研的数据对完全保险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地震风险分担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结果拒绝了完全保险假说,当前国内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保险市场还不完善,居民风险分担能力比较弱,但地震区域的家庭风险分担能力则相对较强,其原因是享受到了政府援助带来的正面效应。因此,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应当充分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同时避免“挤出效应”与“干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2017年、2019年三期数据,运用MT指数测算政府转移支付对全国及各地区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并探讨纳入养老金后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政府转移支付降低了居民整体、城镇内部、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三期分别平均下降2.58%、0.64%、1.15%,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地区差异。从贫困异质性看,政府转移支付缩小了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且政府转移支付对于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性超过非贫困家庭。纳入养老金后的政府转移支付虽然可以降低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强度有所减弱。并且加入养老金后使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因此,逐步缩小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成为公平可持续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应改善政府转移支付质量,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提升多维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探索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