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本文在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土地财政和政府隐性担保融资机制,借此考察在土地财政体制下土地价格的波动特征、驱动因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2004Q1到2016Q1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土地需求冲击、土地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是驱动中国土地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冲击和土地供给冲击是引起短期土地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土地需求冲击在长期中驱动了土地价格波动。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土地财政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放大效应,正向的土地需求冲击将推高土地价格,并通过抵押约束机制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放大该效应,并进一步对土地价格形成正向反馈,从而引起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在土地财政体制下,正向的土地供给冲击有助于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并减少宏观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纳入到一个DSGE模型框架中,刻画和分析其在经济波动的传导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运用中国宏观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估计,识别出房地产需求冲击是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冲击,并对模型在该冲击下的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会显著地放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会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传导到实体经济,放大消费、投资和产出波动。同时,模型产生的脉冲反应与来自VAR的实证证据实现了较好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的福利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福利损失,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越强,福利损失越大。而政府通过土地供给政策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戴昀 《海南金融》2013,(6):51-53,84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平衡被打破,在财政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盲目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对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土地财政形成原因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揭示土地财政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负效应。最后得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现行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并提出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和财政体制,建立土地出让的综合评价系统等相关改革措施,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两大重要挑战,征收存量房房产税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两大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本文对存量房房产税的初步估算显示,存量房房产税将导致房地产价格和土地价格下跌,也能对地方财政起到一定补充作用,但1%水平的税率设定不足以令存量房房产税替代现有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大部分城市可能面临财政缺口。DSGE模型分析显示,存量房房产税在调控房价的同时,还会对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产出、消费、房价、地价等地方政府的征税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6年我国推行全面营改增并出台增值税收入划分调整过渡方案,改革后地方政府财力是否得到有效弥补,地方政府收入行为是否有所变化,值得我们关注。通过测算比较营改增后增值税收入划分调整前后地方财政压力的变化,发现增值税收入划分调整未能有效弥补省级政府因营改增带来的财政压力。由于各省的收入划分方案在改革之后并没有变化,甚至有的省提高了省本级税收分享比例,导致市级政府财政压力加剧,并倾向于选择非税手段作为应对财政压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地级市财政压力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影响,揭示了营改增后导致地方政府非税行为变化的机制,最后从优化调整央地税收划分、规范省以下财税分配关系、健全地方税体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从土地开发及其相关领域所获得的税收收入和公共产权收入。在近几年房价高涨的情况下,这两块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进行借债等融资行为的推动力之一是普通的税收不足以支撑地方政府进行基建等市场失灵领域中的资金  相似文献   

7.
王芳  陈硕  王瑾 《金融研究》2018,454(4):104-120
本文试图检验2003-2005年中央废除农业税改革对农业发展及地方政府行为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将这次改革视作自然实验,利用双差分方法并结合1999-2009年的县级数据,本文发现农业税的废除提高了劳均粮食产量,可解释2003-2005年粮食增长的11%;农民收支由于这次改革均有所增加,进而降低了城乡收入差别。我们的结果还显示这次改革的作用超出了农业范围并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虽然获得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但地方政府的净收入在改革后有所减少。为了弥补损失,地方政府可通过卖地提高收入,这导致了可耕地面积的降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改革的正面作用。上述发现凸显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政策评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城投企业作为服务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平台,其发行的债券受宏观经济影响明显。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超预期因素带来严重冲击,国际上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缩表使全球债市承压,国内地方政府财政、土地收入下降,政府债务增加,区域融资环境分化加快,地产债风险逐渐向城投债蔓延。建议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城投债的影响,谨慎参与弱区域弱资质城投债,积极跟踪地产违约处置的进展,警惕流动性宽松预期转弱导致的债券估值调整。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的形成有体制、机制的原因,近年来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快速增长,隐藏了很大的风险,亟须通过改革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持续的税收进行公共财政运作。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压力日渐增加。为了摆脱税收征管面临的种种约束,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被迫寻求制度外发展,其中选择土地财政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本文重点讨论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内在逻辑,试图构建一个三因素分析框架以解释地方政府大兴土地财政的行为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江苏省12个地级市①为例,通过对其2002~2010年代表性指标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来检验该框架的解释力;最后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土地财政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4-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自然实验,使用1994—2009年的县级面板数据首次从实证上检验了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立这一假说。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取消农业税改革导致的财政冲击越大,县级地方政府在改革后设立融资平台的概率越高。这一发现在不同模型设定下保持稳健,并通过了基于改革前样本和利用其他税种收入变动构造的安慰剂检验。我们还排除了上述发现由扩权强县和财政省直管县等其他财政制度改革驱动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面临更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初始财政禀赋较低的县更倾向于设立融资平台。本文丰富了关于财政压力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财政体制与金融制度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何涌  陈之雨 《投资研究》2023,(5):139-160
基于融资能力和土地价格扭曲视角,探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否会影响地区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以及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所引致的土地价格扭曲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真正原因,而融资能力在其中表现为“遮掩效应”。为深入评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理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提供了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矛盾日益凸显,为履行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建设等大量政府事务,各级地方政府开辟了以经营土地取得收入的蹊径,且土地出让面积逐年增加,出让收入总量在地方财政收入的占比连年攀升,土地财政现象日趋普遍.从短期、局部看,地方政府虽然通过经营土地取得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从长期、全局看,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地方政府探索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以其对扩大内需具有显著效力而被寄予厚望,如何避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我国中部某地级市(以下简称某市)近几年土地收支状况为例,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土地出让收入激增的原因及可能对地方财政、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并从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邵茜  邹旭 《中国证券期货》2012,(10):114-1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和城市外延扩张为特点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土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土地财政"的基本格局逐渐形成。然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以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为背景,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时代金融》2019,(5):43-46
地方政府财力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保障,分税制改革后构建起具有公共财政特征的财政运行模式,但随着财政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职能的转变,中西部地方政府财力结构失衡等情况初显,能否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财力结构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本文以平顶山为例,对地方财力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在宏观经济深度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地方政府财力结构失衡迹象显现,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和土地基金类收入成为补充财力的重要工具;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地方级税收收入占地方财力折比重下降到16.9%,地方税权配置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对土地性财政收入依赖,潜在风险不可忽视;转移支付演变为地方财力主力,资金的使用效应诗人标准缺乏;地方债务偿还压力增加,信息透明度较低,存在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隐患。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财力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建立科学的资金绩效评价机制;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全口径的地方债务统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及相关产业租税费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土地财政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是伴随我国财税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有偿化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因自有财力不足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导致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发展、加剧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张。本文以央地关系为地方政府财力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重点关注地方自有财力中的土地财政部分。在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建立权责明晰、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进行探究,以地方财力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抓手,进一步思考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的财政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高涨,地方政府来自土地的收入不断增加,引起了社会对土地财政的关注,但许多认识是不正确或者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地方财政实际的。本文从财政学的角度,对土地财政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分析了土地财政的来龙去脉、土地财政的利弊得失,提出了如何从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培养地方税体系、开辟地方新财源等方面着手来规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8-2015年地级市和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利用房地产限购政策,研究了"租费替代"关系下土地出让收入冲击对企业非税负担的影响.结果显示:房地产限购会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增大地方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和企业实际非税负担上升,房地产限购政策带来了"租费替代"效应.并且,随着限购政策的实施,限购对企业非税负担的正向影响会持续存在.限购政策实施越严格,企业非税负担上升越明显.本文的研究为从土地财政角度理解中国企业的非税负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表明在房地产调控背景下要真正实现为企业降费必须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理顺央地财政关系是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选择,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理论分析结论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格局、预算内财政压力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迈向土地财政的背后推力,土地财政的最大风险是危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须重构地方政府竞争体系,转换政绩考核标尺,发展地方主体税种,运用硬化预算约束等措施来"校正"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并进一步改革土地征收和出让制度,这样方能杜绝土地财政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