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融资融券机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大股东掏空越严重.而融资融券抑制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引起的大股东掏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环境更差、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内部治理机制更差的公司中,融资融券的掏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陈红 《海南金融》2011,(11):18-21
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投资者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内幕交易等角度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治理与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问题的政策建议与相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防范大股东道德风险是中小银行治理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中小银行大股东治理风险相关文献,从银行业特殊性、股东治理的风险、如何防范大股东治理风险等方面总结其中的主要观点与结论.银行业特殊性使得大股东承担风险意愿较强,且可能直接"掏空"银行.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间相互影响,银行监管是银行整体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整体治理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防范中小银行大股东道德风险,需要从强化监管、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影响大股东风险承担意愿、限制可能的"掏空"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国中小银行类型较多,对各类银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针对性弥补治理短板,综合考虑整体治理机制对大股东的激励约束作用,有效防范大股东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公司治理,是围绕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一基本特征的观点展开.随着所有权从分散走向集中,当代公司代理问题的重点已经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转向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大股东“掏空”行为又是第二类代理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特定的制度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使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掏空”行为变得非常普遍,而大股东的这种“掏空”行为实质上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掠夺和利益的损害,极大的打击了中小股东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地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势必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公司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介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从理论角度得出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动机受到其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的判断和监管成本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由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大股东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其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和内幕交易等种种手段实现大股东掏空。为遏制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泛滥,需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大股东掏空的内外部制衡机制,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6.
激励和监督是公司治理最基本的重要手段,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激励对大股东掏空抑制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仅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还可以增强高管激励的力度;此外,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抑制大股东掏空的路径,即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高管激励中介影响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丰富公司治理的研究问题,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影响着企业决策。本文以沪深两市2016—2020年的A股非金融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大股东之间可能存在合谋掏空或监督制衡的关系,为此,以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只有单一大股东的公司而言,具有多个大股东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高;大股东数量越多、非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大股东之间股权偏离度越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外国投资者和国有法人大股东能够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多个大股东的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公司所处地区的法律及市场环境越好,多个大股东监督效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股东掏空程度越高,公司控制权变更倾向越大,股权质押爆仓导致的控制权变更与大股东掏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大股东掏空会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业绩,进而提高融资约束)和提高股权质押动机来影响控制权变更。(3)在民营企业、机构投资持股比例低、高管持股比例低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控制权变更具有更强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雯  谢露  张敏 《审计研究》2013,(1):87-94
本文运用2005—2009年间的172个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从关联贷款角度实证研究了大股东的掏空动机对商业银行审计师选择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向大股东发放的关联贷款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表明大股东为了更便捷地获得关联贷款,会对银行的审计师选择施加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关联贷款对审计师选择的上述影响在民营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银行所在地的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关联贷款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越显著。本文为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掏空动机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从审计师选择角度拓展了商业银行大股东掏空的实现机制问题,丰富了审计师选择、关联贷款及商业银行治理方面的文献,对商业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企业由于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通常将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市场等外部控制系统;而对于内部治理机制来讲,一般包括但不局限于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本文试图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的最新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内部机制的理论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9-2019年1043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行业、地区同伴效应对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与地区同伴效应将正向影响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地区同伴的影响更大;融资约束与国有产权性质均会削弱股权质押的同伴效应,市场竞争则加剧了股权质押的同伴效应;另外,股权质押的同伴效应会损害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加深大股东的掏空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代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调查数据和公开数据,考察了公司治理对财务控制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活跃程度等因素对财务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改善财务控制需要从公司治理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健全约束大股东行为的相关机制,提高董事会独立性作为制衡大股东的重要措施,运用组合治理机制,实现对财务控制的再控制;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内部治理,重视财务控制系统的更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0~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这表明,在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存在负面治理效应,从而可能激化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细雄  占恒  李万利 《金融研究》2021,(10):190-206
不同于以往基于制度监管或内部治理视角的研究,本文从市场化治理视角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效应.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ble 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发现,卖空机制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违规倾向,提升了违规稽查概率,且缩短了违规稽查时间.同时,标的公司违规发生年份的融券力度明显增加,这表明卖空者确实具有信息优势且对违规行为更为敏感.机制检验揭示,卖空机制通过治理效率和信息效率两条路径对违规行为发挥双重治理作用,即卖空机制强化了内部治理中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干预,从而抑制了事前违规倾向;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关注及违规负面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升了事后违规稽查概率.本文还发现,卖空机制的违规治理效果受到违规监管环境(法制监管、内部控制和行业违规)和标的公司个体特征(公司成长性、市值规模和股价波动性)的调节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9-2011年度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内部控制审计为视角,探讨了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Logit回归分析表明:总体上,内部控制审计与赫芬因德指数(HHI)显著负相关;高竞争行业下,内部控制审计与HHI显著正相关;低竞争行业下,内部控制审计与HHI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意愿与产品市场竞争呈一种斜的倒U型关系,适度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过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则会对其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股价信息含量的决定因素研究是目前资本市场领域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1—2007年间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所有权结构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的产品市场竞争和合理的所有权结构能够提升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而在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下,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论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整体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相应改革进展缓慢这一既定的前提下,虽然市场竞争和所有权结构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市场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大股东和管理层的作用,但所有权结构对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的强有力的补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8.
大量学者围绕大股东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结论分歧较大,原因之一是对影响路径的忽略。本文在构建影响路径图的基础上,为大股东治理机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找到了中介,即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和公司高管治理机制。使用结构方程法和AMOS软件确定了大股东行为对公司财务决策的直接影响系数和间接影响系数,得出结论:第一,大股东的侵害行为普遍存在,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大股东实际控制程度过高,以及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机制、董事会对大股东约束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财务决策的不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3年至2008年深沪两市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样本中竞争程度与公司当年的投资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样本中竞争程度与公司投资变动幅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静态和动态投资有治理效应,但在高竞争行业中依然不显著。还证明了非市场化经济中典型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4~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信贷行为、不良贷款和银行业绩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越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集中度越高,经营绩效也越差;银行的大股东同样存在的"掏空"动机,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高。而银行中的独立董事对银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股权结构会通过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贷款流向影响银行经营业绩,从而揭示了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本文的研究为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于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