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认为,个税不能与房价挂钩。 其一,个税与房价挂钩纯属无稽之谈。个税是对收入的调节,属于收入范畴,而房价属于消费支出范畴,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对房价收入比科学涵义的再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价水平的综合指标。科学界定房价收入比的涵义,对于有效提高这一指标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应客观认识房价收入比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特征,以利房地产理论研究、政策制定以及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总结了房价波动对消费支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机制,进而从房价收入比研究了房价波动对消费支出的阈值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房价上涨对消费支出的直接影响效应非常微弱,但是具有非常明显的间接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房价上涨对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双阈值效应,即:当房价收入比在6.04和8.75之间时,会对消费产生0.0037个单位的挤出效应,高于8.65时会进一步产生0.0093个单位的挤出效应。这对于我国内需不足的经济现状和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房地产供需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依据湖南省14个市州房价与收入数据,考量区域住房支付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结果表明:2008年和2020年湖南省房价收入比均值分别为0.129和0.155,均低于国际公认的0.3标准;湖南省住房支付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房价收入比呈现出明显的湘西北高、湘东南低的特征;根据房价收入比的演化特征,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差异化的住房支付能力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判断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需要比较房价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关系。传统的房价收入比,只能大致描述居民住房的支付能力,为更加准确地分析居民住房的支付能力,本文引入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该指数除了考虑收入变化的影响,还综合了利率变化因素。另外,许多国家都采用  相似文献   

6.
对“住房痛苦指数”的三点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住房痛苦指数是对房价收入比的一定发展,住房痛苦指数高并不是对任何人都痛苦,如何破解房价高涨又“需求旺盛”之迷。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收入居民对住房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的偏好差异,结合居民的住房偏好特性,考量收入差距对房价收入比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差距对房价收入比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影响为抑制作用;高于门槛值时,影响转为促进作用,且随着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扩大效应更为明显。鉴此,应聚焦缩小收入差距,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与投资,以有效控制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住房价格不断上升,近年来出现了过度上涨的现象。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平均房价以及房价收入比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房价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得到影响房价的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房地产投资额、人口数、货币供应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以及人民币汇率。最后结合不同的密切程度提出调控房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5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10.
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满足居住需要的正常需求,它们决定房产市场的基础价格;而投机需求是一种非正常需求,它决定泡沫价格。房价收入比主要是从自住需求角度来考察居民的购买承受力,房价租金比主要是从投资需求角度考察住房的投资价值,而空置率主要是从投机需求角度考察住房的闲置状况。因此,从投机角度得出的空置率,才能更准确地衡量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程度,而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等指标只可以作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福建金融》2008,(4):6-10
2007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组织开展了福州市住房贷款、租赁房市场、借款人还款等情况的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近年来福州市住房贷款总体运行情况正常,借款人还款情况良好,住房抵借比逐步下降,借款人偿债收入比处于较低水平,房价收入比处于正常区间,个人住房贷款质量较高。文章还对进一步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住房消费结构及银行加强贷款管理工作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的最大住房支出比例为30%,其他收入阶层所能支付的最大住房支出比例均超过30%,比例的大小将取决于其消费偏好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幅度直高于房屋销售价格的平均涨幅,1998-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高于同期房屋销售价格3.3%的平均值;2005年和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上涨9.6%和10.4%,其涨幅仍然超过同期房屋销售价格6%-8%的涨幅。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房价的上涨有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因此,房价问题更多体现的是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住房销售额与销售面积之比作为衡量住房实际价格的指标。在住房合理价格方面,选择了包括房价收入比、房地产企业利润、租售比等若干指标判断了历年宁波住房的合理价格。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合理房价水平的房地产调控框架,即通过建立住房合理价格指标体系来综合判断其合理价格,并通过比较实际价格和合理价格来制定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在此调控框架下,本文提出了完善房地产调控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三期面板数据,利用房价收入比作为住房负担能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老龄化背景下房价收入比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收入比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越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会进一步加剧高房价收入比对家庭创业活动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高房价收入比的创业抑制效应主要集中在仅有一套房的家庭中。基于此,提出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需积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并引导家庭理性配置资产。  相似文献   

15.
陈金至  温兴春  宋鹭 《金融研究》2021,497(11):79-96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刻画了收入差距通过信贷渠道影响房价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缩小提升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比,使该类人群获得了更多的外部融资进行购房,由此产生了两方面效应:(1)信贷约束放松降低了住房流动性溢价,从而对房价产生负向影响;(2)收入上涨增加了住房边际效用较高的低收入者对房价正向影响的权重,从而使住房需求上升的效应抵消了此前的负向影响,最终促进房价上涨。通过对1970-2017年44个国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高收入者收入的下降,低收入者收入占比的上升在放松信贷约束和提升房价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作用。据此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增加住房供给来化解城市化率提升与高房价之间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缩小收入差距,推动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市化,并引导信贷资源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是当前促进国内大循环、稳定社会融资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房价收入比”虚高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出发,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房价收入比”指标的真实含义,并就该指标国内外在统计、计算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充分讨论,重点探讨了“房价收入比”指标国内外的可比性,最后提出协调我国房价收入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预期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购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我国普通城镇居民户的购房能力.与传统的房价收入比概念忽视未来收入增长相比,本文提出了"理论房价收入比",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居民户现有资产、未来可支配收入增长、利率和购房意愿等因素的模型,并对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了合理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除深圳外,其它一线城市实际的房价收入比都要远远高于理论房价收入比,表明这些城市的居民户对当地普通住宅的支付能力很差.对二线城市的研究显示两种房价收入比差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但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价格居高,居民购房能力普遍偏弱.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家庭可承受的房价与收入之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在3:1~6:1之间,这已为国内房地产界普遍认同。但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一结论普遍适用于各国、各城市吗?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测算单个家庭所能承受的房价收入比的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单个家庭所能承受的房价收入比的因素,这一方法可用于测算“各理房价收入比区间”其次指出所谓的“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并非普遍适用,它与对“合理”的界定、所针对的家庭群体的经济状况及其所能得到的金融支技有关;最后阐述测算“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制定科学有效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首先需要判断住房市场的供求状况,但目前缺少直接的住房供求状况统计数据,存量住房数据尤其不足,基于房价是供求关系的信号的认识,本文从收入与房价比较、增量住房与人口比较两个视角出发,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高涨,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于国际上公认的"极不可承受"的状态,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的离谱,远远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的高房价收入比,探讨了高房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限制房价,保障人民生存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