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力资本的性质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和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的理论上是暗合的。人力资产一旦进入企业就带上了资本属性,人力资本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获得了剩余索取权和企业控制权。由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产权归属具有多元性,因此,它可以获取但又不能占有全部企业剩余。这旨在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合理有效地参与剩余分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认为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产权中的控制权变得极其重要,控制权是企业产权的主要权益,而所有权是控制权之和。在分解企业产权权能的基础上,对经理层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认为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产权中的控制权变得极其重要,控制权是企业产权的主要权益,而所有权是控制权之和。在分解企业产权权能的基础上,对经理层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对公司控制权的归属问题进行了严密的逻辑分析。各国法律也普遍规定股东和股东大会是公司一切权力的来源,股东大会掌握公司控制权。但是由于所有权结构的复杂性,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对股东大会进而对董事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出现以所有权结构为基础的公司控制权配置状况多元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导决定因素及其变迁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三大类,现有文献对各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缺乏研究,我们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主导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资本成本因素次之,在股权结构中,只有国家相对控股才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制度根源,我们基于国家控制权变迁逻辑,说明了在国家控制权主导下,国家通过金字塔型控制权结构实现了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的产权多元化演变,由此形成了企业的股权结构,而最终形成的资本结构则是在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国家、银行和中小投资者等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完善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十分必要,因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集团的所有权(产权)、控制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归属和实现。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构建取决于构建的理念,在治理结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股东至上理念、董事至上理念、经理至上理念、机构至上理念和相关利益至上理念。但不管在什么理念下构建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如何,要实现对所有权(产权)、控制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有益行使,在结构层次上必须构建和健全企业集团的掌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企业控制权的内涵很少有人去研究。其实,在权力和权利的区分下,企业控制权是分为控制权利和控制权力的。控制权利与所有权、收益权构成企业产权;而控制权力则由控制权利产生,因职务等级不同而有区别。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使得中小股东的控制权利无法产生控制权力,因此损害到了权利的平等性。为了维护控制权利平等性和保障控制效率,应当给予中小股东否定大股东意志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模式与治理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所有权的核心是股东收益权,分为私人所有权和共同所有权;控制权是影响企业决策的能力,主要有经理的经营控制权和董事会的剩余控制权。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最大化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同的股权结构形成不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状态。故应根据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的状态、公司技术特征和外部市场竞争程度来设计合理的治理机制以激励和约束控制权主体,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9.
监事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构,是出资人监督公司控制权的主体,监事会的权力来源于股东大会,是公司产权结构中的出资人所有权的延伸。由于现阶段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对公司控制权监督功能极端弱化,使其监督职能有名无实,处于无效运行状态。为此,应在强化监事会职权的同时,规范并完善其对公司控制权监督功能与作用,重构监事会;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正视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的基础上,依据董事会和监事会各自的主要职责,寻求完善监事会的对策,使二者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实现兼容和协调。  相似文献   

10.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相似文献   

12.
控制权私人收益源于代理问题。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人的大股东和管理层极有可能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为自己牟取私利,这极大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限制内部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攫取,而成功的公司治理系统都是依赖于所有权适当集中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企业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制度安排取决于其基础;而企业控制权配置状态又内生出各自不同的问题,使得企业控制权配置不能达到最优企业控制权安排;为了达到最优企业控制权安排,从规范的角度分析,就必须按照资源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来对企业控制权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14.
风险资本被普遍认为能够提高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水平,并最终提高公司价值。然而,从风险资本到公司价值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考察。首先,本文阐述了公司财务学的Fisher-Modigliani-Miller传统以及该传统中公司投资政策(包括投资水平与内部资本配置)决定公司价值的命题。其次,放宽该传统的企业假设与公司价值最大化假设,沿袭新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契约经济学的逻辑,将公司投资政策追溯到企业家的控制权,并将后者分解为治理控制权与管理控制权,厘清两类控制权对公司投资政策的不同影响。再次,基于风险资本文献,揭示风险资本对企业家控制权的作用。最后,提炼出风险资本对公司价值的“风险资本→企业家控制权→公司投资政策→公司价值”作用路径,并指出了若干研究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控制权配置是私募资本融资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利用不完全合约融资理论,本文以蒙牛乳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资本融资中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从单次融资的角度看,在私募资本融资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不仅直接影响控制权的初始配置,而且间接影响后期公司控制权的相机配置。从不同融资阶段的角度看,随着企业家人力资本逐渐外化,相对于前轮融资,私募基金在后轮融资中掌握更少的控制权,而企业家掌握更多的控制权。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学术界对私募资本控制权配置影响因素及其变迁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唐丽娜 《经济论坛》2006,(11):73-74
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安排是指企业所有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所有权的意义就在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谁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看,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论。1.资本雇佣劳动。有些学者认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最有效率的,由此形成“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治理模式。按照这种理论,企业是股东的,其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2.劳动雇佣资本。随着专业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增大,有学者认为,由劳动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有效率的,由此形成“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高光锐 《经济师》2001,(5):110-111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就是在合同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 ,和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这样定义的所有权概念 ,更能够展示它的丰富内涵 ,更容易分析它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也更便利于将它融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因此 ,它与其他观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由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产权文献常常只引述所有权的法律定义而不提它的经济学涵义 ,或者 ,只注重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 ,而不提它的剩余控制权方面 ,同时 ,对严重存在着的产权残缺 ,即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相分离的现象熟…  相似文献   

18.
赵云  秦丽娜 《经济师》2014,(9):39-39
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高管控制权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高管所拥有的特指控制权则称之为高管控制权。文章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高管控制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企业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晓鸣  刘智勇 《经济师》2004,(11):159-160
我国现行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分享模式体现为一种典型的“股东至上”模式。在该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股东大会是公司权力的核心。可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企业中的物力资本投资者欲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来控制公司已力不从心。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参与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分配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陈修远  肖卫平 《当代经济》2009,(21):148-149
企业不存在不完全合同理论指出的那种虚无的即实际无所有的所有权,也不可能存在基于这种"企业所有权"解释的治理结构.真正的企业所有权其实是指人们传统认识到的企业出资者所有权,它的内涵是指对企业物质资本和产品的所有权.这个企业所有权是出资者用它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承担经营风险而形成的,所以它归属出资者.由此还可得出,真正的企业最一般的结构就是资本雇佣劳动结构,现代企业的结构演化也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