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典是翻译工作的必备工具,在词语理解与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翻译实践者对于词典的使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即“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观点看,“hereditary stupidity”的汉译,需要译者在词语翻译过程中遵循“适应/选择”原则,合理、有效地发挥词典作用,达到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才能得到准确真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性,关联理论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一个寻找最佳关联以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处理“不可译”问题时,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进行动态的灵活处理,将“不可译”变通为“可译”,以求实现原文作者力图达到的语境效果。本文将就关联理论及其对“不可译”问题的解释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理性,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目的理性只是交往行为的一个纬度,翻译目的论在提升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将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异化”为主客关系的工具目的行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目的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用文本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非常重要。文化的“趋同性”和应用文本“传递信息”的目的要求应用翻译进行文化传真,另外,译者在应用文本英汉互译过程中必须保证文化信息传输的充分度,实现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7.
“功能目的论”在法律翻译运用中的几个理论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目的论”对于应用性文本的翻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然而,法律文本的文本类型及功能特殊而复杂,法律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律文本译文接受者的期望具有相当的有限性。因此,“功能目的论”在法律翻译的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误区,应该引起翻译理论界和法律翻译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现代西方翻译学界的突出代表,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学理论都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奈达毕生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他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和译作的沟通作用。纽马克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他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及质量,提出了著名的“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及关联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9.
ontisch还是应该翻译为“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李章印先生建议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具体存在的”,这一译法其实也主张将ontisch翻译为“存在的”,只是在前面作了限定,加上了“存在者具体”这样的限定词。从李章印先生所作的具体阐释来看,他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拟对李章印先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同时也申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商务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翻译,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诱导促销之效果。从对创译原则的认识出发,着重探讨了“创译”手法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历来不是易事,文学翻译由于其独特的特点,更是如此。在漫长的翻译史中,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具特色、纷繁复杂的文学翻译理论,但是在这些理论后面,实际上围绕讨论的还是“忠实”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基于译介学的理论,从译者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2011,(11):42-42
在订单不断减少,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困境下,当前有不少中小企业正在酝酿转型升级、转型需要资金,不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心急”而遭遇信贷骗局。  相似文献   

14.
风险投资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内对于Venture Capital应翻译为“风险投资”还是“创业资本”尚存争议。刘曼红教授指出,若严格讲,这一称谓应被翻译为“冒险创新资本运营”,但既然“风险投资”一语已为人们普遍采用,那就无妨沿用这名称。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竞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语际转换是翻译活动的显著特征,其过程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准确无误地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诗歌翻译则不仅要求译诗准确无误,而且要求原诗语言符号的深层次意义在译诗中得到巧妙的艺术性再现。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葬花辞》英译,从音韵、形式及思想意境两方面探讨“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  相似文献   

17.
陈藜文 《时代经贸》2009,(8):172-172,180
一、文学翻译的定义及范围 要比较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异同,首先应该弄清楚其定义及所包括的范围。一直以来不少翻译理论家都给文学翻译下过定义,例如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翻译理论家A.A.斯米尔诺大、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以及后来的张今等。  相似文献   

18.
旅游广告诗指被写入旅游宣传资料的旅游诗歌,其主要功能为感染功能,辅以表情功能。按照功能翻译理论倡导的“目的决定方法”的原则,译者在翻译旅游广告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点化”夷诗、精当选词、巧添主语、创造新词等灵活的翻译方法,突出译文的感染功能,兼顾表情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以接受美学中本“空白”理论为依据,鉴于学翻译的审美本质,从话语空白、形象空白和意蕴空白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翻译的再创造和再创造的度,并指出译也应当在译中保留“空白”,以促成学翻译中作家——原作——译——译——译读的开放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在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规律在全面的全民所有制社会中是否发生作用的问题,曾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这里面涉及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在生产手段公有的社会里,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是否表现为价值的问题。“哥达纲领批判”目前有两种通用译本,一为何思敬、徐冰两位同志合译的版本,一为由唯真同志校订的集体翻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