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导致的知识产权风险也日益突出。站在知识发送方角度,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求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选择夏新电子为研究案例,对其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表明,产业转型企业通过媒介识别并挖掘原有产业知识,利用技术学习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实现伪隐性知识转移,而人员转移是实现真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关键源泉,有效实现研发团队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进而提高新产品的创新水平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实现研发团队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本文认为通过培育合适的团队环境能将这些困难降低到最小,在此研究中,我们分析了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克服此障碍的组织主动力。  相似文献   

4.
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基于互惠性企业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隐性知识转移是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互惠性企业环境为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克服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互惠性偏好环境下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要显著高于理性经济环境下的知识转移效率,改善了知识转移主体的利益支付,同时也为互惠性企业环境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创造了条件。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外部机制的激励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主体的总体存在着向互惠型知识转移主体演化的倾向,从而使互惠型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进入主导性的稳定状态,最终提高了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从隐性知识转移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素特点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解析了模型的平衡点,确定了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阀值。  相似文献   

6.
物流联盟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促使物流企业通过物流联盟模式整合物流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而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质上是物流企业的知识积累。物流联盟的资源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隐性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并应用博弈论分析物流联盟企业之间隐性知识转移,阐明了联盟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决策依据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过程中,需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采取不同的治理机制,以实现整体转移效果最优化。基于这两类知识特性,建立了隐性知识价值可验证时的供应链企业间多任务知识转移模型,研究了两类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并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应根据两类知识各自的成本结构,结合自身和环境特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此外,还对导致多任务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确保知识转移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大都是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专门涉及。但是在实际的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隐性知识同商业秘密和传统知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权保护上具有交叉性,这意味着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可以借鉴商业秘密和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方式。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既可以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下进行,也需要建立特殊的专门针对隐性知识的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韩燕萍 《发展研究》2016,(8):95-100
隐性知识转移对于区域间创新型企业发展、升级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阐述隐性知识转移对于福建省创新型企业整体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分析当前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现状,设计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框架并分析该激励机制框架的效果图,提出促进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军  许松 《生产力研究》2007,(22):128-129
企业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流动、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企业中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除了隐性知识本身的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员工知识基础、经历等背景的不同;知识垄断的固有思维;传统的组织层级造成的知识交流的障碍;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四种障碍。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渠道保证;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知识共享搭建技术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共享经济环境下区域性创新网络的形成,推动了网络中不同企业节点的协同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依据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知识搜索和产权交互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企业间竞合理念,从创新网络中企业节点间互动机制视角出发,探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交互、实际吸收能力、知识产权风险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交互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实际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直接显著作用,并且部分中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交互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另外,知识产权风险能够正向显著调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交互与实际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创新网络企业间自主知识产权交互和实际吸收能力,并在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同时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一般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较高市场份额但社会知名度较低。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由初步融合进入深度融合加速阶段,“隐形冠军”企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析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内涵、发展现状与需求发现,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具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市场创新、价值链创新5个维度组成的创新特征,并结合案例——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高德红外进行剖析,认为提升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应从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建立健全金融财政支撑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应从培育企业研发人才队伍、构筑创新型企业文化及抓住发展机遇等方面培育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流动视角深入剖析协同创新联盟双元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知识隐藏和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调节变量,构建“联盟双元粘性-知识流动-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166家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硬技术粘性与软技术粘性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在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隐藏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实现,知识隐藏直接或间接正向调节双元联盟粘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联盟企业应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联盟粘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重视基于知识合理化隐藏的非正式契约构建,联盟合作后期适当增加网络节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通过知识有序流动促使联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从而带动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区域知识产权形象形成过程中区域政府和核心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在对模型求解和参数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一个区域的知识产权形象,既与两者之间的初始状态有关,更受演化路径的影响.建设积极健康的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个要素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政府的激励、保护与服务的社会综合效益及区域内核心企业的创新发展的正收益之间正好构成一个互动的正反馈过程.文章的论述为建设和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断层理论,从知识获取和关系治理角度,分析焦点企业知识存量如何影响联盟组合分裂断层及分裂断层形成机理。基于焦点企业知识存量、分裂断层、知识转移效率、情景嵌入性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框架,认为焦点企业知识存量能够影响联盟组合分裂断层,其中,知识转移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情景嵌入性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焦点企业知识存量与分裂断层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效率能够部分中介焦点企业知识存量与分裂断层之间的关系;情景嵌入性能够正向调节焦点企业知识存量与知识转移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嵌入性视角,分别引入知识转移、合作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关系质量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内在机理。利用277份来自全国多地的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质量均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社会型关系质量通过元素知识和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契约治理模式下,经济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元素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股权治理模式下,社会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07年广东省高技术企业调查数据,结合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背景,首次从行业层面界定并衡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知识外溢风险与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并实证检验了两种风险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外溢程度的提高并未降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知识外溢的正外部性效应大于风险效应,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则不利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最后,为企业的自主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利用知识产权成为一种趋势。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应该引起重视。对这些问题应着重从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入手解决,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高校肩负推动技术创新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双重任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形势,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新趋势:所以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对双方而言是互惠互赢的。  相似文献   

20.
伦敦的R&D投入在英国最低,但是创新产出却很高,城市竞争力更是位居世界前列。这一创新悖论从表面上看,可归因于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缺陷,即伦敦存在着未被测度的“隐性创新”;而实质上则反映出人们在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创新模式的区分认识不足,对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隐性创新源头和媒介作用认识不足。基于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的创新活动特点来理解和构建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这种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城市创新政策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