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去工业化的内涵,提出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概念,并尝试构建一个综合测度指标对去工业化的时空效应进行客观度量,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过快和过早去工业化的迹象,本文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视角,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和计量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理论上,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扩大,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速率加快;且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结构性减速效应。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加快提升,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会缩小,从而减缓去工业化速率和降低结构性减速压力;工业部门生产率提升尽管会扩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从而加快劳动力去工业化,但在长期中起到均匀化经济增长速率的作用。(2)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级和城市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分析发现,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的效应在全时段样本下显著,但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效应仅在2009—2018年区间样本下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及其导致的劳动力去工业化相关。(3)赶超成功与失败国家的经验比较也表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与协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后实现持续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持续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却在普遍经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文章基于1979-201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追赶的影响。研究表明:(1)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会抑制其经济追赶,且“过早去工业化”的负面作用更显著,其作用通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渠道实现。(2)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可以削弱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3)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劳动力跨梯度转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4)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也不利于经济追赶,尤其是会阻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合理的产业政策防止“过早去工业化”,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率、吸引外资、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过程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基于黄河流域县域经济体2010—2019年的数据,与通过卫星灯光测算得到的碳排放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比较“正常去工业化”与“过早去工业化”影响的差异,并探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调节效应和地区的路径依赖效应。研究发现:“去工业化”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过早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弱于“正常去工业化”;“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密切相关,并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越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正向效应越明显;“碳脱钩”水平越高的地区,“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钩的影响效应越强。因而,对于发达地区,去工业化与低碳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依赖型的地区,去工业化并非低碳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9.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去工业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工业化主要指以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制造业的萎缩和转移,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地区,国内外去工业化趋势下的低碳经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绿色消费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蕴含着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风险巨大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两难处境等挑战,需要加大公共宣传、优化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受到挑战。但是,金融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如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和实施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当前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关去工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一直为发达工业化国家持续的经济扩张所淹没。世纪之交,随着美国需求萎缩迹象的出现,去工业化问题又逐渐成为理论和政策讨论的焦点。对新世纪以来有关去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去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内外部原因,去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该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工业化的路径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制度变迁与结构转化的双重演进背景下,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家工业化的方式演变为国家工业化与民间工业化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模式。因此,新型工业化是以现有工业化为出发点的,分析经济转型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制定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燕琳 《经济师》2003,(9):24-25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 ,使得我国工业化必须、而且可以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目的 ,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这种具有持续稳定的 ,保护、支持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区域环境 ,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政 《当代财经》2005,(12):5-9
目前,我国仍然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研究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针对我国中国工业化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欢佩君 《经济论坛》1995,(20):16-18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必然会遇到一个农村工业化的问题。农村工业化作为国家工业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最终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无论在经典作家的理论中,还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历史的回顾,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试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农村工业化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与城乡二元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我国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双重演进”的制度变迁特征,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同时并存的城乡二元工业化格局。城乡二元工业化格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延迟效应。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既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要推进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加速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7,17(2):60-64,7
本文依据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全面论述了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