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应当正视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呈现出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工业发展、美国和欧盟力求工业领导地位等特点。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启示,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4.
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江涛  杨磊 《财经研究》2004,30(1):80-87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是考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对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进行了批判:在分析其双重标准和双重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它所存在的内在逻辑矛盾,认为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渊源于发达国家两次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过程,不足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提出将信息工业化纳入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构成,同时产业深化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质量,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宋耀  刘厚俊 《当代财经》2004,(11):85-87
基于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并没有因工业化的赶超而缩小的一些原因;并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今后应如何发展经济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手段与战略模式。作为一个历史必然性的阶段,各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工业化格局的动态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世界工业化的历史纵向演进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横向渗透,亦为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本文基于世界工业化理论所涵盖的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与西方发展经济学两大层面视野下的旧式工业化理论进行梳理与简要评介,总结并提炼出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还是新兴国家的工业化都始终位于世界工业化涉及的范围之内,各个理论之间都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共同演化。最后文章试图寻找其内在本质与范畴。  相似文献   

7.
欢佩君 《经济论坛》1995,(20):16-18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必然会遇到一个农村工业化的问题。农村工业化作为国家工业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最终进入到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无论在经典作家的理论中,还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历史的回顾,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试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农村工业化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发展阶段已成为一个国家发达的重要标志,沿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分析它们工业化进程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有关去工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一直为发达工业化国家持续的经济扩张所淹没。世纪之交,随着美国需求萎缩迹象的出现,去工业化问题又逐渐成为理论和政策讨论的焦点。对新世纪以来有关去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去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内外部原因,去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该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