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倩 《经济论坛》2005,(8):134-135
旅游业的建设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能够促使旅游目的地原来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消费的形成,会对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产生影响。城市是区域内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中心。根据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将城市分为资源型、经济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朱竑  贾莲莲 《经济地理》2006,26(1):151-155
城市化原本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非农化过程。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中城市自身旅游功能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旅游活动发生,甚至集中在城市,旅游的城市“化”倾向成为一种趋势。在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城市化除了是一种现象外,还是一种旅游活动向城市集聚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城市“旅游化”则是城市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在功能、设施、标示等方面的主动迎合过程。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化是一种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旅游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市进行相应的“旅游化”建设,而城市的旅游化建设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旅游城市化的进程。最后以桂林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陶伟  戴光全  吴霞 《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作为国务际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代。更重要的是,苏州拥有先后两批申报成功的的世界遗产项目--拙政园等九处苏州古典园林,这使得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本文在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的基本上,提出整合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途径:整体整合与核心整合,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潞  李蕾 《生产力研究》2008,(23):174-176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我国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我国旅游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旅游、城市竞争力、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等方面的文献,从城市、旅游和竞争力三者的交叉视角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丽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遗产带旅游,旅游促保护"的双赢之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丽江目前的旅游发展中也存在新城区发展无序、传统文化氛围淡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等问题,影响着丽江城市旅游业以及丽江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丽江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江城市旅游发展应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注重保护旅游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矿业与旅游业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指出矿业从损毁城市形象、破坏旅游资源、污染城市环境三个方面影响旅游城市的发展。围绕"旅游业是旅游城市发展的中心"这个原则,提出旅游城市矿业发展的三种新模式:矿山公园模式、矿产资源与矿业过程旅游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并从发展思路、产业政策、环保法规等方面给出旅游城市矿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确定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城市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乐山市更应如此。文章分析了决定乐山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的旅游主体吸引物、区位条件、城市经济与文化背景等主要影响因素,遵循现状与发展相结合、突出特色、国际化原则,提出了乐山国际旅游发展方向为以世界遗产旅游、山水文化体验旅游为依托的,观光与休闲并举的区域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承财  钟全林  周超明  张颖 《经济地理》2007,27(6):1030-1033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确定对于发展及研究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提出城市旅游发展的三个主导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旅游资源、城市经济、旅游需求,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以此提出不同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动力模型: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需求推动型、综合都市型.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AHP模型,建立判别不同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判别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广州、深圳、桂林为例,运用判别指标体系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北京属都市综合型驱动旅游城市,广州属于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深圳市属于客源市场驱动型旅游城市,桂林属于旅游资源驱动型城市.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内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了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称号,它启动了中国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题,以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为主体的创新型、体系化、样本化建设。本文纵观世界优秀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经验,总结出优秀商务旅游城市的形成依赖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宏观环境体系,包括了城市等级、城市经济、跨国集团总部、自然文化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包容性等六大主要方面。在宏观环境层面上,实质反映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国际化竞争状况。商务旅游与城市宏观环境形成了相互生成与提升的关系。商务旅游是城市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共同演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这个产物一旦生成,便以其可观的价值,主动地引导和激励着城市为适应它的快速发展而进行自我提升,终于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邢珏珏  李业锦  赵明 《经济地理》2005,25(5):712-715,719
文章重点分析我国城市国际竞争优势的时空间特征以及重要的50个城市的国际旅游竞争优势,分析了许多城市提出发展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是否实际,最后利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法探讨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2002年具有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城市有三亚、珠海等14个城市,它们的特征是在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中占据重要份额,或者拥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或者明显区位优势的城市。1997—2002年在这50个城市中,46%的城市国际旅游区位商取得增长,54%的城市国际旅游区位商下降。我国城市国际旅游面临着在城市第三产业地位下降的趋势,应重新审视和检讨原有国际旅游开发模式。三亚、桂林、北京等有实力发展国际旅游城市,而洛阳、成都和济南不适宜发展国际旅游城市。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与国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城市GDP、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还与旅游特色资源、城市区位优势、城市经济的活跃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对循环经济理论假设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建立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解其前提假设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循环经济理论相比较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实质。本文在简单概括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并说明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前提假设,并以此分析循环经济理论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