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劲松 《上海保险》2006,(11):35-37,30
一、心理契约的由来和特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这一概念迄今为止在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它的大意是指在员工与组织的相瓦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等人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理解与期望。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形成共识:作为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心理契约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然而,在企业中,组织和员工双方都可能出现心理契约违背现象。由于心理契约违背无论对员工还是组织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更应重视这一现象。心理契约违背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正>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研究A 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描述下属和主管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Levinson等(1962)对心理契约的解释是"雇主和雇员事先约定好的、没有明确表达的相互期望",把此看作"没有成为的契约",像工资这类期望在意识上比较清晰,而晋升方面的期望则比较模糊。Schein(1965)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和成员之间时刻存在的一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主要用于描述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和未公开说明的棚互期望.心理契约不仅对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决定着组织的管理绩效.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重视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对员工心理需求感知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央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娟 《财会学习》2011,(9):47-48
一、引言 自1960年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最早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这一术语,其后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Schein教授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概念被广泛用于描述组织与员工的雇佣关系中隐含的微妙关系与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进入21世纪后,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条件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员工管理策略和手段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员工的心态产生影响,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等受到冲击并呈现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在组织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一种非正式的、隐含的心理契约就应运而生.本文着重探讨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离职这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雪琦 《金卡工程》2009,13(10):148-149
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是否会对企业具有责任感和热情,能否积极地对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建言献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这也是员工是否保持沉默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八手,通过分析组织员工的沉默行为,提出了一些针对员工沉默行为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秦欣 《金卡工程》2009,13(7):179-179
我国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之间构建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借助心理契约理论,从心理契约构建的两个阶段,心理契约的三种类型分析了民菅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魏璐 《时代金融》2013,(15):326
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我们发现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工作态度有负向影响;心理契约破坏感对组织支持感有负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在心理契约破坏感和员工工作态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进步和时代发展,心理契约作为正式经济契约的一种有效补充,潜意识广泛存在于组织管理中,对组织与员工达成默契共赢具有重要作用,使得从心理契约视角来窥探员工激励优化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的新趋势。本文从心理契约和激励理论的研究分析入手,从权责、关系和发展三个维度总结了基层人民银行推进员工激励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前心理契约激励的潜在不足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巩固权责型心理契约、拓展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完善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2.
员工参与是一种发挥员工全部能力并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进行承诺的过程。这一过程典型地来自于组织提供给员工的一些信息、影响和(或)刺激的集合,而这一过程具有改变员工态度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绩效的潜力。员工参与隐含的逻辑是:通过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生活的控制,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组织更忠诚,生产率水平会更高,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3.
王飞 《时代金融》2014,(7Z):40-40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通过综述,心理契约弥补了有形规章制度的不足,并且在管理成效上,丰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凝聚组织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通过综述,心理契约弥补了有形规章制度的不足,并且在管理成效上,丰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凝聚组织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杨瑜  李志强 《金卡工程》2009,13(5):184-184
心理契约是管理领域新兴起的研究内容,是改善组织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和谐的心理契约对于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组织绩效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心理契约概念入手,通过探讨心理契约对于组织及员工的作用,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能够推动组织之间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实现组织与员工良性互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契约管理视角激发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频 《中国外资》2009,(20):223-225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对组织有利的员工自发行为,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而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特点决定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程度与组织绩效息息相关。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视角入手,促使他们更多地展现有利于企业整体效能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着日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对组织有利的员工自发行为,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而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特点决定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程度与组织绩效息息相关.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视角入手,促使他们更多地展现有利于企业整体效能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着日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英国心理学家Guest D.E.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组织结构调整、雇用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目前农行处于股份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进行改革的过渡时期,由于组织结构和利益调整,员工原有的心理契约被破坏,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重建新的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改革中的农行,并以此指导农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何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险业是拥有较广泛的所有制结构的行业,保险企业一般区分为三种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相互公司和承保辛加迪加(例如劳合社协会)。不同所有制结构会给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强加上不同的契约激励,这是保险企业间商业行业不同的原因。承保辛迪加的显著特征是直接承保人也就是保险人,这样所有权、风险承担功能和经营管理功能就合并了。还有一种保险组织形式-互惠社(或友爱社)。它是非公司形式的实体,提供合作保险,它的基础类似于相互公司的原理,即使如此,股份公司和相互公司仍然是最普遍的经营公众保险风险的公司的组织形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