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频交易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非常活跃,但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事物。从制度层面,我国发展高频交易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与监管上的瑕疵,光大证券"8-16乌龙指"事件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本文在分析高频交易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光大"乌龙指"与美国"闪电暴跌"的案例从多方面探讨其监管之策,以及加强高频交易背景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相似文献   

2.
创新跑到了监管的前头,这是监管角度的一种说法。躲在"乌龙指"背后的魔鬼,不是一般的违法违规,而是与创新的失范纠结在一起的风险失控。"乌龙指"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光大证券在"乌龙指"发生交易后,为了挽回损失,大肆卖空股指期货合约、转换并卖出ETF。这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也许本不失为一种对冲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上交所一度不是也曾从"交易系统运行正常"的角度确认其申购ETF使用的股票有效,不存在违法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张培培 《济南金融》2013,(10):57-60
随着电子化交易的发展,高频交易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高频交易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因技术故障等问题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剧烈动荡,这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即是否需要对高频交易进行限制。高频交易虽然带来了流动性,但是技术故障引发市场波动,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更是会引发崩盘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限制高频交易具有正当性。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我国首例因为技术故障引发的极端事件,应该借此机会反思,建立熔断机制、异常交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史欣媛 《南方金融》2015,(3):82-89,102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世界各国频发的"乌龙指"事件令投资者屡受重创。"光大8?16事件"作为我国"乌龙指"事件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对于"乌龙指"事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投资者补偿机制以及投资者救济制度等均存在诸多弊端。域外立法对于"乌龙指"事件大多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其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重点加强包括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多项基金并存的补偿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内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为"乌龙指"事件中的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对于"8.16"事件的发生,有业内人士担心量化投资会因此受到冲击。但我认为恰恰相反,"8.16"事件对于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对于中国股市上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大家开了眼界。人们传说的在国外市场普遍采用的量化投资——其主要特征就是程序化交易与高频交易,原来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所以尽管"8.16"事件对于光大证券来说是  相似文献   

6.
高频交易是国外证券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主要运用了量化的算法交易与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达到在毫秒之内的快速交易。本文从高频交易的策略、模式和技术特点三个方面对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了高频交易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本文认为,我国在发展高频交易时要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合理规划制定相关引入和监管政策,使得高频交易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越来越的多的证券公司涉水资本市场,证券行业已经逐渐迈入了充实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证券业上市公司不断出现各类内部控制的违法违规事件,曾经的一场"乌龙指"事件透露出光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不完善,造成监管约束和风险防范的漏洞,并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针对其内部控制失效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频交易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资本市场的创新选择。本文着重论述了高频交易产生的市场风险以及在我国发展和监管中面临的困境,并从主体责任、风险控制、市场监管三方面提出监管建议。通过分析高频交易的现状及对市场的负面效应,本文认为应引入个股动态涨跌幅限制机制和错误撤销机制,避免系统性新风险的发生,修改《证券法》中完善高频操纵的认定,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配套建立一套审计追踪系统,完善操纵市场的因果和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9.
高频交易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代表着未来交易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内占据了期货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了较多的交易者进行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凤雨 《上海金融》2012,(9):48-52,117
高频交易在欧美发达证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并促进了市场的有效性,但对其仍然褒贬不一。高频交易固然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市场的需求推动其不断获得交易商的青睐。虽然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状况限制了高频交易的发展,但是,未来的市场竞争必然要求监管部门改革证券市场交易制度,放开对高频交易的管制。因此,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监管的法律标准,引导高频交易对证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序化交易及高频交易的监管是近年来境内外期货市场的热点.欧洲对于程序化及高频交易的监管走在全球的前列,其中,德国是全球首个实施《高频交易法》的国家.为了积极有序地防范和应对风险,本文着重研究了欧盟高频交易以及程序化交易在法规和技术层面的监管措施,并分析了其实际监管效果、案例以及最新的监管趋势.对于欧洲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监...  相似文献   

12.
高频交易是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兴起的新型交易方式,该方式有利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但过度的高频交易则会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加强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对提高期货市场运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梳理了境外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的监管要求,并从监管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出发,对监管制度进行了评价。其中,经济手段主要包括高频交易量比率、订单成交比、加权交易量比率等及其分类收费制度等;技术手段则包括增加减速带、要求订单驻留时间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监管机构针对高频交易的规范和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频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短短几年内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巨大份额,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了较多的交易者进行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为市场创造超常流动性并平滑证券价格的同时,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对美股“5·6闪电崩盘”过程的梳理,总结分析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高频交易技术规范,健全有效的市场冷却机制,健全跨市场联动风险预警制度及风险控制预案.  相似文献   

14.
肖凯 《当代金融研究》2016,2016(2):18-27
高频交易是资本市场上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采用托管等低延时通信技术,通过高速信息处理,运用多个算法程序实施日内频繁交易的自动交易系统。尽管高频交易具有提供市场流动性、加深市场深度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放大市场波动、为交易而交易且容易导致滥用市场交易优势的操纵行为。比较目前欧美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实践,幌骗、试单、扰乱交易行为以及滥用市场成为高频交易操纵市场的主要手段。立足于我国现实,对集中于期货市场的高频交易应加强监管,完善透明、及时、公开的市场报价机制,明确涉及高频交易操纵行为的判断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指令流毒性指标对我国量化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预警作用,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指令流毒性检验的算法模型VPIN的基础上,优化模型参数的评价过程,提高算法执行速度,并对关键参数设定添加了动态调整的过程,以"光大乌龙指"事件为研究案例,选取2013年5月至12月的市场逐笔交易数据,对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和股票市场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计算出的29734个VPIN值做描述性统计、频度统计和波动性分析,结果表明:VPIN序列具有右偏、后尾的特征,同时市场大部分时间整体波动在合理范围内,而异常波动只占到了很小的部分,但是这小部分的异常波动处于了流毒性指标的高位值,这意味着市场极有可能会发生巨幅异常波动,流毒性指标在"乌龙指事件"发生之前就给出提醒指示,具有预警性。本文为我国量化交易市场的风险监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提出了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值。  相似文献   

16.
量化交易的发展使得高频交易成为证券交易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高频交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高频交易与证券交易市场质量、证券市场交易公平以及证券交易市场系统性风险三个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研究表明高频交易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微观结构,对市场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市场结构的变化,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应进行调整以应对系统性风险,从而保证在风险可控下的证券交易市场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频量化交易是我国资本市场数字化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会引发新的市场风险。证券交易印花税作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金融调控职能的“金融交易税”,对高频量化交易应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防范新型风险,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提出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改革方向:针对高频量化交易快速高比例撤改单特点,对超出一定限额的高速撤改订单额外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从而实现高频量化交易与其他交易的差别税率设定。改革时机需以准确测度高频量化交易规模与市场影响为前提。税收收入用途明确及监管措施有效配合是保障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张倩文 《时代金融》2014,(11):168-169
2013年8月16日发生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中国股市中引发了巨大的波澜,证监会经过调查认定光大证券构成内幕交易,并对其进行了堪称"史上最重的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事件就此了结,因为行政处罚并不能够替代刑事责任,至今为止尚未对光大证券及其负责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点值得关注。本文就对《刑法》和证券期货犯罪司法解释中对内幕交易罪的规定进行分析,论证光大乌龙指事件完全符合内幕交易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接受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外汇业务信息系统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外汇管理方式逐步实现从直接到间接、从事前到事后、从现场到非现场、从监管逐笔交易到监管交易主体的转变。为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监管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一五”外汇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应重点思考如何完成外汇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综合利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间协同运作,提高外汇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全球债务危机引发了股票指数的大起大落之时,一些监管机构、机构投资者和首席财务官认为高频交易才是罪魁祸首。事实真是如此吗?自从发生在2010年5月6日影响着美国企业和期货市场的"闪电崩盘"事件发生之后,高频交易——利用大量工具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极其微小的价格差异的交易应用就一直被高度关注着。一些监管人员认为"闪电崩盘"是由于在期货市场的人为原因造成。为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