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实际税率的角度考量财政层级改革对县级政府税收征管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剧了县级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显著弱化了县级政府税收征管努力,降低了辖区内企业的实际税率,并且对于处于不同市场化水平和不同行业集中度的企业具有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小龙  陈金皇 《金融研究》2015,485(11):76-93
从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从理论上来说,省直管县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治理结构改革,能够通过简化政府治理级次来改变政府治理效率,影响诸如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本文采用卫星反演的PM2.5数据检验了省直管县改革前后县级区域空气污染的变动趋势。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水平,“强县扩权”改革则显著加剧了地区空气污染。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机制检验发现,“财政省直管县”主要体现为财力保障水平提升导致的治理变化,而“强县扩权”则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改变导致的空气污染治理变化。总之,单纯的政府级次减少可能并不必然利于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良好的财力保障为地方污染治理服务提供了支撑,竞争行为变化带来的改革效应则会受到政府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小龙  陈金皇 《金融研究》2020,485(11):76-93
从政府治理结构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从理论上来说,省直管县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治理结构改革,能够通过简化政府治理级次来改变政府治理效率,影响诸如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本文采用卫星反演的PM2.5数据检验了省直管县改革前后县级区域空气污染的变动趋势。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水平,“强县扩权”改革则显著加剧了地区空气污染。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机制检验发现,“财政省直管县”主要体现为财力保障水平提升导致的治理变化,而“强县扩权”则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改变导致的空气污染治理变化。总之,单纯的政府级次减少可能并不必然利于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良好的财力保障为地方污染治理服务提供了支撑,竞争行为变化带来的改革效应则会受到政府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意义、内容与相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与保障,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重大创新举措。“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为行政上的“省直管县”改革和降成本、提效率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因此,应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行政改革。  相似文献   

5.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捷  赵静 《财政研究》2012,(1):38-41
本文利用中国2000~2007年县级数据,实证分析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地区经济和财力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既促进了县级地区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这些地区的财力增长;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上述促进效应程度存在差异。因此,"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不宜采用同一模式,而应充分考虑地区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省财政直管县即省级财政对县级在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实行直接管理。其体制模式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调整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体制,设区市原则上不再分享直管县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相对应,设区市不再承担相应支出责任)、体制基数核定(按照不挤不占、保各级既得利益的原则处理)、管理方式(省对直管县的体制上解或补助基数和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以及税收返还。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实施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且对向上和向下的盈余管理均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而抑制了向上与向下的盈余管理,且没有证据表明在大数据征管下所得税成本和向上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了"信息机制"假说.进一步地,大数据税收征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避税动机更强的企业中更显著.此外,大数据税收征管还导致企业采用了更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丰富了有关税收征管和盈余管理的文献,为大数据技术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走势研判:新体制下我县县级收入的总体预期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这一新体制的建立实施将对县域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带来深远影响。以安乡县为例,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如果按照14%的总体增幅测算,预计2010年我县县级税收将增长约670万元。具体测算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4-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自然实验,使用1994—2009年的县级面板数据首次从实证上检验了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立这一假说。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取消农业税改革导致的财政冲击越大,县级地方政府在改革后设立融资平台的概率越高。这一发现在不同模型设定下保持稳健,并通过了基于改革前样本和利用其他税种收入变动构造的安慰剂检验。我们还排除了上述发现由扩权强县和财政省直管县等其他财政制度改革驱动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面临更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初始财政禀赋较低的县更倾向于设立融资平台。本文丰富了关于财政压力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财政体制与金融制度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取消农业税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区县级政府财政压力对政府决策和微观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而分析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绩效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受到财政压力的影响,农业税改革带来的财政压力使企业资本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缺口上升5.72%,企业资本要素投入不足情况加剧,而对劳动要素投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财政压力对企业资本要素投入的扭曲效应更多源于税收征管提高、环境规制放松、交易费用增加和企业规模分布变异,这一干扰效应最终导致经济总量生产率平均下降约19.32%。  相似文献   

11.
马光荣  张玲 《金融研究》2023,511(1):39-56
县乡两级政府处于我国政府层级的最末端,是大量公共事务的最终承担者,科学合理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2004年以来,我国一些省份相继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乡镇财政管理权被大幅度上收到县。本文利用2000-2019年的县域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乡财县管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乡财县管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显示,乡财县管减少了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抑制了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膨胀,降低了税费负担。这些结果表明,加强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财政管理与监督,有助于改善治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也发现,在地形较为复杂的人口大县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由于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县级政府获取信息的难度,不利于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乡财县管对经济发展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弱,这说明,乡财县管不宜“一刀切”地实行。  相似文献   

12.
赵仁杰  范子英 《金融研究》2021,487(1):71-90
通过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提振宏观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减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研究了减税对地方政府税费收入和企业非税负担的影响,从税费替代的角度揭示非税负担变动如何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发现:(1)增值税转型在减税的同时提高了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并加重了企业非税负担,地方财政收入受增值税转型冲击越大,企业非税负担上升越明显。(2)上述应主要体现在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上,大中型、非民营企业的非税负担未发生明显变化。(3)非税负担上升会显著抑制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使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通过持有更多现金和减少流动性负债来应对税费负担不确定性。本文有助于理解减税政策对小型微型和民营企业非税负担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为通过减税降费促进投资和提振经济提供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3.
祝继高  岳衡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0,475(1):88-109
基于2005-2015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本文研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否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大,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然而,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银行有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更差的会计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财政压力大的省份,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则贷款拨备率越低,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应对监管压力。本文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监管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应对疫情的财政政策对财政自身的收支平衡产生很大的冲击,这更凸显了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认为,财政制度建设需要建立在以下六个认识基础上:国家需要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财力;税收成本一般低于其他形式财政收入;税收第一位功能是筹集财政收入,而不是其他;通过国有企业支撑财政不是长久之计;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财政预算审查是财政提质增效的最好办法;财政改革最终落脚到现代治理观念和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税收分成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竞争中,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将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增加生产性公共支出,发挥生产性支出的产出外部性,提高产出水平和自身税收收入水平,实现福利最大化。一系列经验分析显著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当地级市政府的税收分成率提高10%,该地区生产性支出占比将提高1.39%。本文的分析和结论有助于解释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原因,从而为政府间税收分配改革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近年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将国内关于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研究成果归纳为"94税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运行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用直接融资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和宏观财政数据对直接融资和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直接融资对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2006、2007以及2008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吕冰洋  陈志刚 《金融研究》2021,491(5):20-39
降低收入决算和预算之间的偏离程度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收入预算偏离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本文研究了政府间财政收入分成对收入预算偏离的影响。理论上,财政收入分成的上升会对下级政府产生减小财政压力和加大财政扩张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前者会减少政府的收入预算偏离,而后者则会扩大收入预算偏离。运用市县层面加总的预决算数据,实证分析较为稳健地支持了财政压力机制:财政收入分成降低1个百分点,收入预算偏离会增加0.3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表明,收入分成对预算偏离的影响相比市县级,在省本级层面不显著,并且其对预算偏离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降低。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是,政府间收入划分的改革方案要兼顾长期稳定性与财力支持性,这对于降低收入预算偏离、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