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严成樑  徐翔 《金融研究》2016,435(9):99-114
本文将生产性财政支出和福利性财政支出引入结构转型框架,假设政府通过税收为财政支出融资,考察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生产性财政支出结构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说明从结构转型的视角考虑,经济中存在最优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了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这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支出渠道实现的,福利性财政支出会抑制结构转型。分地区的研究发现,在沿海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总体效应不显著,其中财政科技支出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基本建设支出对结构转型影响不显著,财政教育支出和农业支出会抑制结构转型。在内陆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总体可以促进结构转型,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和财政教育支出对结构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科技支出和农业支出对结构转型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对我国物价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出的偏向对于不同的产品的价格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有所差别。偏向公共产品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短期会带来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提高医疗等公共产品的价格。公共支出偏向导致CPI年平均多增长了0.31个百分点。长期来看,生产性财政支出偏向有利于产业集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压低工业品价格。此外,中央政府对医疗和教育的支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地方政府因为偏向生产性公共支出,导致的医疗教育支出不足的问题,从而抑制医疗和教育消费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3.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1995~2005年问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影响的地方财政支出主要是生产性事业费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和政府机构支出,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虽然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他几项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因"重基建、轻民生"而饱受诟病,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经济性特征,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分权的支出效应,却未曾问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省以下不同类型权力下放的多样化选择,结合分权时序理论,探讨不同分权时序模式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证实,无论是行政分权先行还是财政分权先行,都会导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前者会带来民生性支出的显著缩减,而后者则会带来生产性支出的显著扩张.通过梳理不同类型分权改革的具体内容发现,对于实行行政分权改革的地区而言,在改革中对民生项目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能够有效改善对民生支出的挤占,而设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则会加剧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就实行财政分权的地区来看,明晰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有助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而针对县级财政设立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也为下一步推进和完善分权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财政支出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保持政府支出总规模不变,增加生产性公共品支出比重会增加污染物排放。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应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所得到的结论,发现在控制相关经济总量和结构变量后,提高非生产性公共品支出比重或降低生产性公共品支出比重,会对各地区人均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我国的财政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且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本文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分析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影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并就有效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这个问题从明确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优化财政支出责权结构;完善政府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体及监督体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和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比例,合理化分类支出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且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本文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分析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影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并就有效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这个问题从明确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优化财政支出责权结构;完善政府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体及监督体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和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比例,合理化分类支出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地方财政支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和公共财政改革的问题。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因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职能的调整必须从地方财政支出的改革入手。同时,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改革地方财政支出时,应该注意解决财政经济职能调整、社会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国内外学术界通过各种模型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结论,但从实证结果看,并未达成共识。从研究角度看,主要分成两类,一是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研究,二是从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入手进行研究。本文将这些文献进行了一个梳理,将文献按照不同的实证结果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变动会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和产出的各组成部分产生冲击,本文利用SVAR模型度量了财政政策冲击,并将财政政策的自动效应和相机抉择效应进行区分。随后,分别考察了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和对产出的结构性影响,进一步借助"冲击-反应"函数,模拟出系统中总需求各部分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同时借助方差分解确定财政政策冲击对关键变量的预测误差贡献度。我们发现:其一,在我国,政府支出具有逆周期的特征,政府支出的变动对于熨平经济波动、调节总需求具有明显效果。其二,我国政府支出和税收冲击会同向影响到产出水平,但对价格的作用方向并不明确。其三,政府支出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更为明显;税收政策对出口的影响相对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中政府支出对内需的作用比较显著,而税收对于外部需求的影响则相对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1.
吕冰洋  陈志刚 《金融研究》2021,491(5):20-39
降低收入决算和预算之间的偏离程度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收入预算偏离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本文研究了政府间财政收入分成对收入预算偏离的影响。理论上,财政收入分成的上升会对下级政府产生减小财政压力和加大财政扩张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前者会减少政府的收入预算偏离,而后者则会扩大收入预算偏离。运用市县层面加总的预决算数据,实证分析较为稳健地支持了财政压力机制:财政收入分成降低1个百分点,收入预算偏离会增加0.3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表明,收入分成对预算偏离的影响相比市县级,在省本级层面不显著,并且其对预算偏离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降低。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是,政府间收入划分的改革方案要兼顾长期稳定性与财力支持性,这对于降低收入预算偏离、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财政体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在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程度、强化各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广众  贾凡胜 《金融研究》2019,464(2):78-97
政府对企业利润享有征税权,事实上是几乎所有企业的最大的中小股东,因此有动机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税收征管,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本文以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为样本,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自然实验,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显著抑制县辖区内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仅对具有征管权限的企业发挥作用;同时,当县级政府财政状况较差和税基较大时,财政“省直管县”对辖区内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激励县级政府加强税收征管,进而改善辖区内企业盈余质量。更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能够抑制企业逃税,提升县级政府财政收入。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政府行为影响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同时也为财政“省直管县”如何缓解县级政府财政困难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将财政自主权、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效率联系,在我国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下揭示地方财政自主权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提出了"地方财政自主权越高,技术进步水平也越高,但随着经济性财政支出边际效率递减以及社会性财政支出的长期不足,财政自主权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正在减弱"的命题假说。在实证上,以1999-2013年230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检验了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主要是对TFP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正影响;(2)财政自主权越高的城市,越倾向于增加经济性财政支出比重,而对于社会性支出则更有动机展开"逐底竞争";(3)财政自主权对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的影响呈现出减弱的趋势;(4)城市财政自主权的提高可以显著改进微观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增长稳定性。本文利用我国245个地级市1978—2014年间面板数据和马尔科夫情势转换聚类面板模型,从情势转换与聚类视角考察了地级市经济增长动态特征,识别出不同的动态增长模式及其可持续性,进而剖析了财政分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级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三种动态增长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平均增速、增长状态及其持续期、增长波动性进而在增长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支出分权显著增加了地级市归属为低增长、高波动模式的概率,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而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则产生了较积极的作用。收入分权总体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受地方纵向财政失衡加剧的不利影响,这一积极作用有所减弱。增加地方财政自给度(即增加地方收支分权匹配度、减小地方纵向财政失衡)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这一作用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研究结论对优化完善财税体制以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良好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4-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自然实验,使用1994—2009年的县级面板数据首次从实证上检验了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立这一假说。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取消农业税改革导致的财政冲击越大,县级地方政府在改革后设立融资平台的概率越高。这一发现在不同模型设定下保持稳健,并通过了基于改革前样本和利用其他税种收入变动构造的安慰剂检验。我们还排除了上述发现由扩权强县和财政省直管县等其他财政制度改革驱动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面临更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初始财政禀赋较低的县更倾向于设立融资平台。本文丰富了关于财政压力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财政体制与金融制度之间复杂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易洪海 《财务与金融》2009,(3):90-92,76
本文从中部地区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了当前中部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收入较多的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其支出受制度安排影响,缺乏财政决策权;财政支出类别繁多,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基层政府教育负担过重;回归分析表明,增加基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能显著增加基层财政的农业投入和教育投入。本文提出,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税权,加强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将有助于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冀云阳  付文林  束磊 《金融研究》2019,463(1):128-147
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容易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本文通过一个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理论模型,分析了政府间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下移、竞争性地区的举债行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279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是支出责任下移与标尺竞争机制共同驱动的结果;政府间支出责任下移造成的财政压力是地方政府被动负债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使其在举债融资行为上表现为明显的策略模仿;各地区在债务扩张的主因上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政府债务的增加主要是地区间竞争的结果。这意味着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应规范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更重要的是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违规举债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祝继高  岳衡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0,475(1):88-109
基于2005-2015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本文研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否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大,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然而,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银行有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更差的会计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财政压力大的省份,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地方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比率越高,则贷款拨备率越低,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应对监管压力。本文研究结论对商业银行监管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A number of uncertainties about long-term expenditure commitment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are examined: (i)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projections, (ii) the potential to further reduce non-age-related expenditures, (iii) the implicitly assumed absence of “shocks,” and (iv) the potential for raising revenu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 there is scope, but within narrow limits, to reduce non-age-related expenditures; (ii) fiscal policy frameworks tend to understate risks; and (iii) prevailing tax rates leave little room for increasing taxation in the countries facing the strongest aging pressures. In sum, governments will have to adopt a much more ambitious fiscal policy stance to cope with aging populations. JEL Code H5 · H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