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珊  谢薇 《投资研究》2023,(9):21-38
近年来,企业金融化现象和成因愈发受到关注,而从企业互动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利用2012-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了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同群效应,该效应会随着企业所处信息环境、关系网络及产权性质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论为解释我国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以便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制定有效对策防范过度金融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传递机制,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决策中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并且同群效应只通过行业路径传递,不存在区域传递路径。(2)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概率和程度均会受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显著影响:行业内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越多,上市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概率越大;行业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均程度越高,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程度越高。(3)区域因素发挥了环境变量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处于同一区域会强化行业同群效应;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程度普遍较高的区域,同群效应也更显著。(4)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小企业的管理者模仿大企业进行决策优化;二是企业管理者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模仿行为。(5)同群效应能够提高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对于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的优秀企业,同群效应会削弱它们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行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上市企业的ESG行为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目标企业的ESG行为受到同行其他企业ESG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企业ESG行为的同群效应主要源自维持竞争动机和信息学习动机的共同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企业ESG行为的行业同群效应更为显著;具有相似规模、年龄和市值的企业间的同群效应比差异较大的企业间的同群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企业ESG行为的影响因素,拓展了同群效应的研究边界,为政府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家庭负债行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家庭负债行为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其次,不同家庭类型和收入水平下的家庭负债行为同群效应存在差异;再次,面对面交流信息传递强化了家庭非正规负债途径选择和负债程度的同群效应,互联网媒介信息传递减弱了家庭正规负债途径选择和非正规负债途径选择的同群效应,自我定位增强了家庭负债与否的同群效应。基于此,应进一步引导并宣传理性的负债理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重点加强因同群家庭负债行为过高可能产生的资金入不敷出风险的防范以及对农村地区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考量企业金融化对实体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与其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金融化企业主动降低信息披露质量的行为特征十分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规模较大企业中,金融化水平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负面影响较小;而低融资约束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金融化水平更加敏感.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风险两条路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市场规模扩张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技术市场规模扩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还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地区来看,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技术市场规模扩张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技术市场发展虽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企业金融化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作用。据此,提出从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合理布局投资组合、激活数字金融新功能方面入手,通过发挥技术市场规模扩张活力、抑制企业金融化,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回报率的事实,在市场套利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了实 体企业金融化是抑制还是加剧了尾部金融风险溢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杠杆率来看,实体 企业金融化对杠杆率具有“双刃剑”效应,然而,实证结果发现,从长期经济后果来看,实体 企业金融化却显著提高了杠杆率,基于Altman-Z值的风险分析进一步发现企业破产风险显著 上升,从而加剧了尾部金融风险溢出。文章的研究结论有利于全面观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 的实际效果,也揭示了金融行业对实体行业的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一个风险源,对于实体经济和 金融领域关于企业金融化效应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聚焦我国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信贷资源多维度错配为切入点,选取2006-2020年省(区、市)际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表明,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对金融稳定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信贷资源企业所有制、规模和活性三类错配对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李志生  苏诚  李好  孔东民 《金融研究》2018,459(9):74-90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企业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及其产生机制、作用因素和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数据表明,2009-2016年我国不同地区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排除个体、地区因素以及分选效应的替代性解释后,本文发现:企业的过度负债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企业是否过度负债及其过度负债的程度分别与企业所在省区的过度负债企业占比和过度负债指数正相关;过度负债地区同群效应产生的潜在机制在于非领头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和连锁董事网络中心度低的企业的模仿行为;地区市场化进程、金融发展程度以及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对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表现为:同群效应越强,企业过度负债水平越高、偿债能力越弱、过度投资越严重、盈利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2-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结果显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效应,但受企业异质性影响,不同类型企业金融化行为逆周期效应具有差异性,属于轻资产、国有制、制造业以及非东部的企业,其金融化行为的逆周期效应较为突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会抑制固定资产及研发创新的投入,进而挤出实体资产收益.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潜在动机表现不同.在经济上行期,企业金融化是套利投资行为;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金融化可以起到平滑资金作用,但需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可能带来的"脱实向虚"风险.  相似文献   

11.
立足环境规制日趋严苛和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本文基于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尝试由环境规制入手阐释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金融化具有强化效应;与低区域环境规制压力企业和弱污染企业相比,环境规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强化效应在高区域环境规制压力企业和强污染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通过强化实体企业金融化,最终对企业主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拓展了环境规制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从环境规制角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制度动因进行扩展性探讨,对环境规制政策的调整优化以及企业金融化问题的治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顾雷雷  郭建鸾  王鸿宇 《金融研究》2020,476(2):109-127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交换获得战略资源,但是战略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实体企业金融化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重点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存在“金融化效应”;(2)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3)企业社会责任的“金融化效应”仅在外部监管力度较弱的非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低股权集中度企业中存在,行政外部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能够在“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治理作用;(4)识别机制检验证实了中国企业金融化主要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为政策制定者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式、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瑞平  赵璐 《会计研究》2023,(8):134-145
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基于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研究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同群效应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存在行业同群效应与地区同群效应;(2)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同群效应和地区同群效应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对行业同群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强;政治关联的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削弱政府补贴的正向激励机制实现的;(3)大规模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同群效应更为明显,而小规模民营企业受政治关联的抑制作用则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研发的同群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对于民营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研发战略,构建“亲”“清”新型的政商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9—2020年沪深A股2462家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我国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无论从企业金融资产持有角度还是从企业金融渠道获利角度衡量企业金融化,均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融资约束、现金持有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遮掩效应,现金持有在企业金融渠道获利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遮掩效应,融资约束、盈利能力在企业金融渠道获利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盈利能力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在创新技术依赖程度、企业成长性、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方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背景下,企业绿色转型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低碳领域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利于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进而实现绿色转型。本文立足同群效应视角,研究行业间发行绿色债券的相互影响。文章以2016—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绿色债券发行是否存在同群效应,并考察行业竞争对这种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具有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且行业竞争越激烈,同群效应越强;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国有企业、领头企业、非重污染行业的同群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全球投资市场低迷、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际政局动荡等因素致使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活动呈现出同群效应特征。在企业活动中,同群效应对企业创新投资活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同群效应现象的模仿路径上,小规模企业对大规模企业投资决策的借鉴程度更高,国有公司更易成为非国有公司的参考对象;非国有企业的同群效应比国有企业影响程度更深,高融资约束企业的同群效应比低融资约束企业影响程度更深。因此,我国应尽量适当保持政策的长期性与稳健性,采取合适的政策利用同群效应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也需加强自身决策管理能力,避免盲从。  相似文献   

17.
邓修捷  龙素英 《武汉金融》2023,(4):20-29+88
企业金融化既阻碍了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劳动力结构在企业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通过挤占研发投入和打破劳动力结构平衡来降低其主业效率;企业金融化对主业效率的抑制作用,因金融资产类别、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内部控制缺陷会加剧企业金融化行为,信息沟通、控制活动两个内部控制要素能够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主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健全内控制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担忧,为探究如何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正轨,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够引领企业“去虚归实”;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削弱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最终能够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引导金融回归实体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究企业金融化—投资效率—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分析融资约束水平在金融化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投资效率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当融资约束较高时,金融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当融资约束较低时,金融化程度负向影响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实体企业的发展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配置金融资产,其经济后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效应占主导。对投资不足的样本而言,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非但没有扮演“蓄水池”角色,反而通过降低企业创新和商业信用的路径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实体企业金融化也显著降低了高融资约束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于丰富企业金融化以及提升全要素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