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力 《经济师》2015,(3):220-221,223
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目的冲突、层次肤浅、管理不善以及专业师资缺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即实现互利共赢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围绕人才培养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核心、完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强化政府支持是校企合作常态化的最终保障。最后,文章介绍了合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对同类型院校校企合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尚豫新  尚会心 《经济视角》2012,(5):149-150,158
高校和企业要向实现两者的双赢,资源互补的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要模式。本文从新疆校企合作认知程度、形式、成功因素、政府的作用、科研形式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对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军民融合视角的国防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军民融合视角,通过比较国内外现有的几种评估方法,根据构建科研团队应遵循的原则,提出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建立科研评估体系模型,为国防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喜仓  王松顶  孙继跃 《技术经济》2011,30(12):43-46,52
回顾了国内外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的现状;剖析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系统的构成要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战略,对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关键性作用,其有效实施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和高效合作。基于协同创新中的校企合作视角,阐述了校企之间信任的重要意义,认为校企合作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声誉和制度4个方面,并从政府、高校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提升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民营独立本科高校一直将校企合作视为培养优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近几年不少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且合作效果也没预期的理想.本文就目前我国应用型民营独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建立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职业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龙头,一切工作围绕专业建设展开.包括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建设、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科研服务、资源配置等等.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正是高职院校当前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专业内涵,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校企合作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浙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省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沟通渠道不畅、文化差异较大、合作能力不强以及政策支持不足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是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校保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如何加强合作的深度,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对高校与保险企业深度合作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科研能力水平较低、高端科研人才匮乏、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采用“外智引联型”跨区域人才“软引进”合作模式,对西部高校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明智选择。为解决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成员优选问题,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跨区域、多主体、关系灵活等特质,从个人能力、协同能力和适配程度3个维度构建成员选取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团队成员进行优选并提出实施步骤;最后,通过案例对方法进行演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选取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需用人才,为团队成员选取问题提供思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共育是高职校利用企业资源来开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根据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式:校企一体化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定单培养模式。根据对长三角地区高职类学校调研后,本文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校企共育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合作,并没达到深入的共育程度,校企共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加深,并从政策扶持、改变观念、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共育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蔡梦寥 《时代经贸》2013,(20):128-129,132
校企合作共育是高职校利用企业资源来开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根据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式:校企一体化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定单培养模式。根据对长三角地区高职类学校调研后,本文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校企共育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合作,并没达到深入的共育程度,校企共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加深,并从政策扶持、改变观念、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共育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所应遵循的各种原则,结合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定量、非定量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定量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与检验,以期为构建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引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企业双方寻求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在于校企双方进行高质量,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校企合作面临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难题.本文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校企合作高效开展,构建校企共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在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为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努力,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对指导校企合作提供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都进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本文着重分析目前饭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合作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并就学生的心态、现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酒店方初期情感干预和学生实习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谈强化校企合作IT实训以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化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IT实训对提升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就业力的作用及各种建设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弋俊楠  何媛 《当代经济》2021,(5):106-109
职业教育下校企合作不断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以XJ学院“易居”订单班校企合作为案例,利用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的评价模式,对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校企合作存在四大问题: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化保障,“双师型”教师理解有待提高,高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针对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专职教师参评“双师型”教师制度;校企合作共建开发课程体系;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提高利用率;健全经管类专业课程共建体系;提高校企合作效果,加快技术转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4年教育部提出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来,不同层次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现。很多高校从形式上组建了科研创新团队,却很少探究科研创新团队的能力成长机制。运用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阐述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及其能力的内涵,构造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的一般模型,并讨论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跃进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的基于TOPDIS的科研绩效提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研究的绩效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介绍了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在Multi-AHP(群组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融合TOPSIS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Topdis(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distancetoidealsolution)的科研绩效提升方法,并通过建立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部分高校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相关的科研绩效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