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娜 《当代经济》2007,(10S):144-145
本文运用贝弗里奇曲线,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是由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两者结构不合理、不匹配,从而引起的部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作者对此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不断下降.文献研究和调研表明,行业、学校、专业、学历差异都会导致起薪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下降的现象.虽然样本数据显示起薪高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根据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原理,当前大学生就业流动性提高会导致企业不愿意对新就业大学生实行效率工资,这可以解释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不断下降的现象.这意味着"明确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加强诚信教育,从而稳定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引导竞争性的厂商采用效率工资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起薪.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通过调查山西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期望和招聘单位的职位要求,发现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招聘单位人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偏差,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倾向不清晰,没有明确职业定位,无长期职业规划等问题,并提出在大学四年逐步辅导大学生制订职业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在30多年以来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的现象,其中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的矛盾尤为突出,突出表现在“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正在进行着变革,倒逼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突出,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与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滞后发展、政府制度性或体制性障碍分割了统一劳动力市场、高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等多个方面是分不开的。因此文章试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政府制度、高校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这四方面展开分析,探讨给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多重分割的社保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演化博弈论为分析制度对个体就业行为提供了方法,通过博弈分析可以明晰社保制度和劳动力就业选择行为之间的互动路径,从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民工潮"、"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及公务员"热"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王宽 《生产力研究》2007,(24):80-81
近年来,在国家号召和相关政策推动下,大学毕业生支援西部、到农村担任村干部等"乡村实践"行为逐渐增多。如何看待大学生乡村实践现象,大学生乡村实践对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自身意义何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市场供需与政府调节的角度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杜靖 《生产力研究》2012,(4):124-127,181
人力资本的状况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要理解大学生失业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光是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和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与两个市场相关,一是教育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其中高等教育供给处于中间位置。两个市场上,决策主体都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进行最优决策。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市场上存在着家庭对高等教育夸大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经济发展难以充分吸收现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供给过剩。两市场的不均衡将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一直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基本描述,然而近期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本文从不同劳动力需求层次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工作积极性的外界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对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机制的分析,认为产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微观层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力供给方在需求层次上的转变以及劳动力需求方的激励机制的无效.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被严重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大块.本文从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入手,剖析政府应在政策和财力上向农村劳动力市场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以促使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以缓解毕业生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改革能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FPS2014),结合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分析了增进地区市场化程度对消除身高歧视的作用.结果表明: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身高溢价"现象,即身高对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并且身高优势有助于劳动力获得白领职业和进入具有较高职业声望的职业类别.其次,通过"中介作用"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身高溢价很可能是来自于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歧视行为,而非消费者歧视或个体在受教育水平、认知能力及非认知能力等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最后,"身高溢价"现象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在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影响更具显著性,而增进地区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外貌特征歧视.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外资产业在东部沿海的产业集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共同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出现,外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工荒"的产生,而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及由此导致的农民工转型已成为"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政府可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解决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并积极推动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作者收集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我们分析了"官二代"学生与非"官二代"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差异。研究发现"官二代"学生的起薪比非"官二代"学生的起薪平均高13%(约280元/月)。这一差异不能被学生家庭的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学生的高考成绩、就读大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所解释。因此我们认为父母的政治资本本身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优化就业市场结构,是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悖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具有特殊性.在就业、职业选择、工资收入等方面,农业劳动力一直处于政府的制度性歧视之下;妇女受到的性别歧视与我国重男轻女的“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相关;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遭受到雇主的统计性歧视,而这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由于歧视类型的不同对歧视的消除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每年临近毕业,劳动力市场上总是频频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息,近年来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起薪低、签约率低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民工荒,25岁以下农民工的供需缺口在700万(章铮,2005),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工荒"现象并非周期性的暂时现象,而是标志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而目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更加速了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到来。科学地认识劳动力供求转折点的阶段性变化至关重要,应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2004年春开始,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多年的民工潮逐步被以农民工短缺为特征的民工荒所取代.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农民工由富余到短缺,其实是一种使多层次矛盾得以凸显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角度看,民工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管制失灵;而要破解民工荒,改善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农民工市场的管制,无疑是一种必然选择.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对民工荒现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题显现出职业指导机制的不足。教育的信号作用失真、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寻找成本与交易成本过高、劳动力市场的失信现象与人才结构性困境,都使得学生的求职需求与社会产业需要不一致、人才的流动意向与社会人才结构布局相违背。在大学生、高校进行更加科学规划的同时,社会服务体系的介入也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