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山东师范大学于2014年9月19—2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层论坛",论坛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讨论了中国生态环境管理战略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转型问题的思考与认知、中国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地理学构建思路探讨等基础科学问题,积极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并且能够很好地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绿色经济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重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就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其手段是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升欠发达地区区域竞争力,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资源储备量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功能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三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的内涵,以两型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为要求,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长株潭城市群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整体评估了城市群区域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华南区域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长期发展战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决定社会财富在代际和代间分配的公平性,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华南经济圈内的区域经济合作绝不能以牺牲某一地区、某一阶层社会福利的持续性为手段,必须在维护区域经济资源的完整性和效率性的基础上,求得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华南经济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华南经济圈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由此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该地区的环境经济问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性:第一,污染转嫁现象…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鹏 《经济论坛》2006,(21):40-41,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区域发展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构想,首次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成为区域空间开发的基本导向,该构想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的适度化,实现社会稳定、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非均衡协调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环境、资源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它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更好地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析了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模式,并构建了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观——以宁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如何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正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侧重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分析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并结合宁波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总体差距趋于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涌现,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不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对落后地区和问题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同利益体对环境政策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区域经济的发展,仅追求自身利益,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地被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以及各博弈主体可能的行为,为政策当局制订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一定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2005,25(5):600-603,628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酶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空间视角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分析认为,从不平衡向相对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区域改革开放也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并通过空间集聚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动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轮驱动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探讨了区域形象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分析了区域形象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区域理念识别系统、区域行为识别系统和区域视觉识别系统的意义。总结了由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的区域总体形象评价体系。提出了区域形象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指出区域系统是较企业更为复杂的系统.区域形象设计除要吸取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方法外.还应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本文在RIMS Ⅱ(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ing System,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化系统)基础上,讨论了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乘数模型:产出乘数、就业乘数和收入乘数。将乘数模型应用于国防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我们发现,国防支出通过驻地军事基地和装备采购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国防支出由中央政府支付,经济区域内国防支出的流入意味着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必要的生产发展资金,推动经济区域内循环往复的生产、消费、税收和就业。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防支出流入在区域经济内发挥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以生产武器装备,承接国防合同为主而流入大量国防采购资金、国防R&D资金的地区,显然要比经济区内单纯驻有军事基地的地区有更高的乘数效应,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的产出、收入和就业的经济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沈飞 《经济与管理》2012,26(5):92-96
随着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必须转变到跨越式并以知识及技术资本增长为主的路径上来.分析研究区域创新投入与绩效的关联影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培养内生性创新竞争力及共生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知识可达性(knowledge accessibility)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也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知识流动(溢出)的便捷程度。知识分布的空间差异是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高度可到达(可进入)的区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区位依赖(location-dependent)"。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的。知识可达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和"潜力",而这种接触机会、接触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房君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48-149,27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