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地方贸易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小龙  李斌 《经济学》2002,1(3):625-638
本运用新兴古典经济理论从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角度对地方贸易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在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及其与地区分工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对引入交易费用的李嘉图模型的超边际分析来研究地方贸易保护行为。章认为,中央政府打破和消除地方贸易保护目标的实现应当围绕引导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政府决策从短期向长期转变为中心而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适度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各国自主地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福利水平。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尽管经济学理论中长期存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但自由贸易理论哪怕在观念上也没有走向绝对自由,并不排斥必要的保护;保护贸易理论并不是主张实行闭关锁国,而只是对国际贸易加以必要的限制。现实生活中一点贸易保护措施都没有的国家根本不存在,问题是对什么进行贸易保护,恰恰是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贸易保护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贸易保护,首先要合理地确定贸易保护的范围,即选择好贸易保护的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中国内地1994 ~2010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价格指数法对中国国内贸易成本进行测算,并对四个贸易区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国内贸易成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国内贸易成本,但仍存在公路高昂收费问题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会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东部和南部贸易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内贸易成本具有正向影响,地方保护对贸易成本影响较低;西北贸易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未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地方政府保护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地方保护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方保护造成地区间贸易成本提高,进而影响产业分布,引起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地方保护在现阶段有利于缩少地区收入差距,中央政府允许欠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差别政策对本地区适当保护,将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85-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对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贸易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长期内地方政府竞争和贸易开放均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贸易开放的中介效应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东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程度大于贸易开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情况与全国不同,地方政府竞争显著抑制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则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积累、固定资本存量增长均有助于整体经济发展,政府经济参与度增加则抑制经济增长。最后论文就其原因和政策含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危机的迫使下,贸易保护理论逐步发展,而形式也愈加丰富,部分国家通过贸易保护来维持本国就业率,以此巩固在国际分工及交换中的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对贸易保护政策作了调整,对我国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要特征的演变,总结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亚斌  李峰 《当代财经》2007,(10):92-97
贸易政策同贸易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引入交易成本来分析分工演进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不考虑交易成本条件下,贸易自由对于分工演进的国家是有利的;考虑交易成本条件下,随着分工演进,国家之间更加倾向于贸易谈判,最终结果为贸易自由化.但是由于各国交易效率不同,交易效率高的国家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更多,而交易效率低的就会实行更多贸易保护.因此,我国需要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分工演进的速度,处理好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1978-2006年中国28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检验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关系的协整模型(co integration model),并采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对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把地方政府官员参与政治晋升锦标赛竞争的行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假设引入对分权化改革过程的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何以在促成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导致各地区在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面呈现出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分析结论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1985—2007年我国(及主要区域)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从新的视角论证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显著存在性。此外,还从供给视角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做了新的解释。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政府行为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13.
区位选择、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分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的空间分布存在“倒U形曲线”。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地方政府采取贸易和要素管制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发达地区产业的提前进入,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地方保护性政策得以产生并不断被自我增强,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分割。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能够改变地方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微观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地价格扭曲为切入点,揭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干预对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并使用2007—2014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干预工业用地出让会造成土地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进而导致工业企业生产率下降。分行业的异质性检验表明,相对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负向传导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显著。对此,本文建议应继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配置、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等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15.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及其治理机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科 《经济地理》2011,31(10):1692-1697
伴随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受体制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单体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迫切需要优化区域治理机制,增进区域协作。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实证对象,在揭示其一体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定量方法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协作的治理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理论诠释地方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下,通过建立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运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7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而转移性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市场分割问题比较突出,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以及增多已成为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有些省区选择市场分割,而有些却致力于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上的迥异行为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解释?我们从中央政府按照经济绩效晋升地方政府官员的假设出发,构造一个地方官员晋升博弈模型,证明了,为了政治晋升最大化,地方官员选择地方市场分割还是区域一体化因条件而异.实证分析支持模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赵伟  马瑞永 《经济地理》2006,26(1):11-15
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小部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间贡献要远大于区域内贡献;区域内东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区域金融增长差异呈现上述特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介入以及中央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紧密联系的。根据区域金融增长差异的特征,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布局指明了方向。本文建立了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跨国公司组成的博弈模型,试着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两个大局"的科学性。模型指出,在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为了最大化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应该选择外资的外部收益较高地区作为政策优惠对象,而政策倾斜力度需要大到足以使得政策优惠地区不提供任何税收补贴即可赢得外资竞争。相比"东部优先"战略而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还需要中央政府提供更大的政策倾斜方能见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博弈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事故的频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是公共政策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矿工四个博弈主体的利益考虑,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三组博弈的分析解释,分析论述了我国煤矿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煤矿安全治理、降低煤矿事故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