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现代林业产生的背景,认为现代林业实质是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动态耦合成的一个复合系统,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追求实现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动态耦合和协调发展。现代林业的生态—经济—文化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耦合发展,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即各子系统间内在反馈机制的动态协调;各子系统之间具有物质和能量上的异质性及交换性;各子系统之间具有实现耦合的自然途径和人工途径。  相似文献   

2.
根据系统论观点,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森工林区的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不好,只有少数年份是真正的优良协调;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总协调度较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纳入土地子系统前后耦合协调性发展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1)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的耦合度C值整体变化幅度减小,耦合协调度D值的时序变化曲线聚集程度提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路径更加统一。(2)随着土地子系统的加入,河南省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混乱程度明显降低,所带来的影响初期以负向为主,随后正负影响互相抵消,出现大量维持原有等级不变的现象,后期正向影响凸显。(3)土地子系统的加入使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变化更加有序,协调类等级的分布重心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的平稳过渡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失调类等级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各地市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性普遍提升。结论 土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土地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定量测度,明确其系统协调程度及协调发展程度。[方法]通过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甘肃省PESREn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1)甘肃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人口、资源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系统;(2)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2005年为0.026 6, 2009年达到最高值0.649 0,到2015年再次下降至0.375 9;(3)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从2005年的0.090 1调整至2015年的0.528 1。[结论]在甘肃省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从整体趋势上看,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波动中略有优化,已从严重失调调整至轻度失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持续优化, 2015年达到勉强协调;认为甘肃省应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各系统的深度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林业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四川省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不高,但呈波动上升演变态势;林业子系统发展的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产业经济子系统、建设保障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生态资源子系统;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有序度与林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线性耦合度最高。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改革;克服"木桶效应",加强对林业复合系统"短板"子系统的扶持;发挥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杠杆调节作用;加强各子系统的"反哺"与互补;建立健全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绩效评价、监测与预报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互胁迫关系理论和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包鄂经济区2004年—2013年的交互胁迫关系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验证与测算。结果表明:呼包鄂经济区区域社会与生态子系统间存在明显地交互胁迫关系,且基本符合双指数曲线变化规律;综合协调度值反映出该地区由低协调耦合发展阶段到磨合发展阶段的变化,其中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且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胁迫作用加剧,导致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速度变缓。  相似文献   

7.
煤炭企业生态发展是指煤炭企业不仅考虑自身的稳步发展,同时也追求企业与生态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平衡的一种发展模式。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是由资源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信息要素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包括煤炭资源生产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相互独立又交融共生,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支持和推动该系统的建设。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运用复合系统理论选取福建省武夷山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2020年共16年的年鉴等公开数据,构建武夷山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夷山市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剪刀差法揭示生态与经济系统、生态与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系统间的发展趋势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05-2020年:(1)武夷山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均呈现增长态势;(2)武夷山市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由弱转强,2005-2006年为缺乏协调阶段,2007-2010年为转换阶段,2011-2020年为系统协调阶段;(3)武夷山市复合系统内各系统间的发展趋势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及经济、社会、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2007—2017年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增幅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总体态势;研究期间3个系统的发展始终保持在[0.800,1.000]的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0.554~0.779波动,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质量总体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迈进;各地区3个系统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短板类型总体沿着"社会滞后—经济滞后—生态滞后"的轨迹演变。[结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多数省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为政策前提,以平凉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个方面构建了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功效函数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平凉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这10年间平凉生态城市综合协调度逐步提高。综合协调度从2002年的0.242(不协调)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0.7588(比较协调),平均以每年0.05168速度在增长,平凉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一个"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的渐进型发展过程。2011年平凉市各县区的生态协调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华亭县、崇信县、崆峒区、泾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和灵台县。聚类将平凉市7县区分成4种类型,即华亭与崇信为高度协调型、崆峒区良好协调型、泾川、庄浪与静宁中等协调型、灵台基本协调型。研究结果与平凉市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表明所建立的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山东省109个县、县级市和市直辖区的2006年的数据,计算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度,从而进一步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以及区域总体水平上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通过分析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山东省县、县级市和市直辖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个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度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个子系统的本身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三个子系统之间以及总体上的综合协调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邓丽  李政霖  华坚 《水利经济》2017,35(4):16-23
重大水利工程作为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建设和运行会对社会经济生态产生交织影响。由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子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子系统构成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的系统具有开放复杂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等特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的评价模型,以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总体上来说是有利的,而且运营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建设期,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提出了完善移民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污力度以及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监测力度等措施,以推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其一体化发展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而呼包鄂城市群中研究各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较少。通过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2006—2013年呼包鄂各市的指标值,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分别求出呼包鄂三市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并运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未来5年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6—2013年,能源和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包头最高,其次是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最差;经济子系统评价值呼和浩特最高,包头次之,鄂尔多斯最差。2014—2018年,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经济-环境、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包头最高,其次是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化特征,对实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长江流域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法测算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1)2004—2018年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农业经济系统发展较为滞后,且两者在总体上、区域间、省份间各有差异。(2)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度耦合特征,且耦合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表现有所差别。(3)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阶梯式上升,协调等级常年稳定在初级协调状态,且中游相较于上、下游协调发展水平更好,区域内差异更小。(4)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现出波动走势,且基尼系数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贡献率均值最大,但在考察期内,区域间差异与超变密度轮换构成影响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 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突破区域发展壁垒,推动农业资源要素在自由流动,激发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新动能,进一步缩小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基于乡村发展视角,对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研究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性,对快速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的河南省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进行计算,并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软件基于市域尺度对其协调度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1)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乡村内核与外缘系统发展协调度等级均处于Ⅳ级(轻度失调)至Ⅶ级(初级协调)之间; 4706%的省辖市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 4118%的省辖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1176%的省辖市处于濒临失调阶段; 只有郑州市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目前河南省形成了以“安阳—新乡—濮阳”为中心的北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和以“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为中心的中部较高协调度核心区,区划现象及极化带动效应比较明显。[结论]仅依靠区域的极化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市域乡村内核与外缘协调发展是不够的,提高两者协调度要从当地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入手。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6—2018年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内在耦合关系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将耦合关系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对优先度相结合,耦合关系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06—2009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2010—2012年耦合协调度由勉强耦合阶段转变为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2013—2018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阶段,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特色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合理开发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多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应用的研究现状的整理以及对2001—2020年检索到的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64篇文献进行文献分析整理。发现耦合协调发展是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相互作用力研究的重点,并发现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区,并能与很多可视化模型以及关联度模型一起对多个地区多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未来进行多个时间段、不同政策调控下的经济特区、干旱区等地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耦合发展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对能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论文从食物、环境、能源、人口、经济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总体协调性发展出发,分析FEEEP系统中区域粮食与人口协调性、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能源的协调性和区域能源与环境的协调性。新疆FEEEP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自然条件、文化观念、科技创新、政策战略与社会因素,进而从农业、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发展等方面提出改善新疆FEEEP系统协调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