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11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4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两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存在着困境:“两课”教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两课”教学存在显著的弊端;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素质较低;学生对“两课”教学没有多大兴趣。走出“两课”教学困境的对策;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2.
为了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两课”的实践性教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93.
优秀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因此,优秀企业文化是具有积极导向意义的价值判断体系,优秀企业文化的分享过程是价值选择中的情境界定的过程,是对高校学生发挥前群体整合功能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新“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4.
"两课"教师人格魅力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因而,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两课"教师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行转化。教师提高人格魅力主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平等思想;加强师德素养等途径来达到。教师人格魅力通过理论教育、课堂展示、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的知行转化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5.
关于搞好学院"两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做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实施工作,文章结合学院实际,就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学院“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6.
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首先要解决好进教师头脑的问题,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要注重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7.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两课"教学,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对象状况和需求的了解,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实践模式,并完善凸现学生本体地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要克服教师在工作中"无所作为"和对学生"任其自流"的两种错误认识和现象.  相似文献   
98.
刘旭萌 《时代经贸》2009,(6):178-178
目前,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如火如荼,怎样使“两课”教学通过改革适应当前示范性建设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9.
方锦华 《经济师》2004,(11):98-99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由于形势的变化 ,“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如人意。文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两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过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
程新康 《经济师》2004,(12):255-256
高等学校“两课”教师要强化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要引导和扶助大学生从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 ;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知识传授和思想方法训练 ;要探索教学改革 ,努力追求严、实、新、活、联 ;要打牢理论根基 ,加大知识储备 ,开展调查研究 ,丰富人生阅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