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11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4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两课"教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求学生不仅要"学懂",而且要身体力行,所以"两课"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注入式"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案例教学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好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两课"教学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2.
高等学校“两课”教育分科课程模式的依据不充分,实践中综合德育改革所产生了种种问题,应用综合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德育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当代基于科学教育新观念的综合课程开发原理可以归纳为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应用于综合德育的开发,能够克服综合德育改革所产生的问题。本文最后以“实事求是”为题,通过开发导读课与专题课实例,探讨综合德育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3.
高质量地构建一套完善、规范的“两课”课堂教学体系对于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不规范。构建“两课”课堂教学体系必须遵循精、新、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84.
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课"教学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工作顺利开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两课"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不断推进"两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两课"教学的新模式,既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转变教育思想,迎接21世界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5.
社会实践是高校“两课”教学的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形式,应把握针对性、实效性及时效性等原则,拓宽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86.
"两课"教学内容不够精练,缺乏逻辑性;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对"两课"存在认识误区,极大地影响了高职生的学习热情.要不断创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化与社会化程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改革考试制度等,使"两课"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87.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确立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民主平等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以实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浅析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春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3):192-194,197
随着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模式是影响和制约“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实现“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已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两课”教学模式的现状,阐明了“两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9.
高校“两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件为教学服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多媒体课件的一条宗旨。高校“两课”教学应用多媒体课件要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0.
加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