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在现代行政法中,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已成共识,但是中国行政法对此研究甚少。行政事实行为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行政相对人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法律上为受到行政事实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救济途径,是现代行政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探讨,对行政事实行为予以明确的界定,给予行政事实行为的侵权提供救济进路。  相似文献   

2.
马璐  朱双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1):150-155
基于人-境互动角度研究不当督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整合员工组织认同中介作用与关系冲突的调节效应,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采用方便抽样法,对27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组织认同在不当督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不当督导不仅直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也通过降低组织认同进而减少员工创新行为。在此过程中,关系冲突发挥负向调节作用,高水平的关系冲突不仅会削弱组织认同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还会弱化组织认同在不当督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从而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刑事诉讼程序作为国家惩罚犯罪的一种活动应当具有严肃性。“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原则。对任何公民来说此项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免于刑事实体法上的处罚,而且也应当保障公民免受无谓刑事诉讼程序上的约束。公安机关不当立案的行为就是对这一刑事诉讼重要原则的违背。但是长期以来,往往只关注于对公安机关“消极”不立案行为的监督。而对公安机关不当立案这种“积极”行为的监督,不仅在理论上缺少研究,实践中也未引起检察机关应有的重视。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对这一行为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4.
从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当行政干预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软约束"效应,虽然可以给地方银行带来"优质资源",但也会导致地方银行产生依赖性,最终阻碍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不当行政干预存在"硬约束"效应,会扭曲信贷资源配置、降低信贷资产质量,最终阻碍地方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微观层面上,地方银行扩张资产规模、开展跨区域经营活动,会抑制"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宏观层面上,法治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财政收入占比、政绩压力和财政赤字的上升,则会加剧"软约束"效应和"硬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5.
要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行政事实行为,必须对行政事实行为的内涵予以界定,对此,学术界颇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不当关联交易的阐释,以及不当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描述,从而提出对不当关联交易的监管办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主体自身素质发展不平衡,行政行为不当,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行政监督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原因,使得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研究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并建立规范完善的行政伦理制度,对于增强行政主体的服务意识,提高中国政府的服务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师》2019,(8)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的触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而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的行为往往给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公共利益受损的实践状况,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应运而生,并在学界引起了如火如荼的探讨。文章正是基于此背景,研究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加行政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扩大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明确行政公益诉讼举证责任以及健全行政公益诉讼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财务报告欺诈是当事人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利用财务和会计核算上的漏洞而策划和实施的各种违法违纪活动。其成因包括:道德水平低下、管理层报酬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高、企业行为的道德环境缺失、职业道德标准缺失、来自股东的压力、权宜之计或短期目标未完成等。欺诈行为的实施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收入造假、存货与主营业务成本造假、少记负债、多记资产、不当披露、不当使用表外融资。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及其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行政问责制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治文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是美国顶尖大学尊重学术创新、捍卫学术诚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美国四所顶尖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政策和实践的分析,发现美国顶尖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由处理依据、处理主体、处理程序和监督救济构成,在制度保障、组织支持、过程保障和理念引领方面具有以下特征:提供制度规章,确保有章可循;职责分工明确,兼顾专业性和自主性;注重程序规范,保障审理及时严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美国顶尖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对我国高校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9年9月由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从整体上构建了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里程碑文件,但其并未真正解决调查主体多元、事实问题与学术问题混淆、程序规则公正性欠缺与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有必要借鉴美国科研不端的规制经验,通过法律程序弥补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的不足,在内生机制方面不断完善科研不端处理程序,在外部约束方面通过立法与司法介入倒逼调查部门规范内部调查和处理程序,构建科学共同体自律约束与法律规则外部约束相结合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从而真正净化学术界和推动“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因素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效用及作用机理,基于计算实验方法,构建由高校系统、智能主体、智能主体基元3个层次相互嵌入构成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嵌套逻辑理论模型,并选取实验观察的影响因素,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嵌套逻辑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实验建模及实验,揭示出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路径产生治理效果:在智能主体心理层面,个体主动抵制、“不想”产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而降低发生率,其治理效果最为显著;在高校系统层面,提高高校机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能力进而提升查处效率,使个体“不敢”产生学术不端行为,其治理效果次之;在智能主体层面,强化制度警示效果的持续性,使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在个体间传染与蔓延。  相似文献   

14.
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关系到一个国家科学事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近年来,由于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事件频发,科研诚信问题成为科学界的关注焦点问题之一。从科研诚信的历史、表现、成因以及治理对策4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科研诚信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形成原因复杂。据此,提出对科研诚信问题采取宽容原则、加强诚信教育、培育同行评议文化、探索有制约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随机抽取代表作等治理对策,以最大限度约束科研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nsidered here are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last forty years. In science there was a “late 20th century wave”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then a “millennial wave”. For economics in the former era, episodes of honest error and replication failure occurred. Recently plagiarism and data manipul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Overall few economists seem to fabricate data, but falsification of data, replication failure, and plagiarism occur. Furthermore, replication failure is the one thing that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honest error have in common. In economics and compared to the sciences, there have been no misconduct hearings, no economist has been charged with a crime, nor has anyone served time in prison for scientific misconduct. Science and economics seem to be sufficiently self-corrective so that systemic science failure does not utterly thwart scientific progress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s explore academic misconduct in various forms and consider the role of student perceptions. They gather data from students in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s regarding 31 types of misconduct. They estimate the relevance of various determinants of misconduct, acknowledging that they may vary across misconduct type and that students' perceptions may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Their estimates reveal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determinants that influence student behavior across misconduct type, some types of misconduct have a unique set of determinants. They find that a student's percep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miscondu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is behavioral decision.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o reduce a particular type of cheating, one must consider its specific determinants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act is misconduct. In addition, students must believe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caught is high.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为加强科技监管、引导行业自律、提高科研诚信水平,建立了政府引导、机构把关、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科技监管体系。本文梳理了日本科研监管体系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以及各监管主体的职责和作用,并通过典型案例对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处理及信息化监管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日本在防范科研不端领域的主要做法和相关机制建设情况,以期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将刊载于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Tumor Biology)涉嫌伪造同行评议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撤稿,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关注与反思。以2013-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披露的两批《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及处理决定》中77件科研不端行为的88名涉事人员为样本,发现科研不端行为源于激励诱惑与制度要求、科学家角色冲突与角色序列冲突以及奖励制度与评价制度不对称的共谋。基于此,提出应建立健全科研数据公开机制,加快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深化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平衡奖励制度与处罚制度等政策建议,以维护学术诚信、改善科研生态、预防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40余年的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自律”与“他律”建设均存在不足,两者没有形成有效协同。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更好地发挥科研诚信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需要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系统进行分析,探求系统内部协同机理,促使科研诚信“他律”和“自律”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并通过优化科研诚信建设子系统各要素,加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合作,发挥科研诚信建设系统的最优协同效应,进而构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全方位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In the U.S. criminal courts must throw out improperly obtained evidence. A key justification for this practice is that it is that it deters law-enforcement misconduct. 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agent theory to suggest that, contrary to economic and other conventional wisdom, if the exclusionary rule is flawed it is because it deters inadequately rather than excessively. Principles of an optimal compensation scheme for law-enforcement personnel are offered along with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ctual compensation does not reflect them. The rule may thus fail to sufficiently prevent misconduct even as it increases the costs from lost convictions. (JEL K14, K42, D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