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秦玉熙 《当代财经》2013,(6):121-129
以消费为导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经济对金融的依赖,随着金融相关率的提高,金融工具及其价值变动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反应性为特征的会计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自然会做出变革,一个运行了30余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共同合作的阶段性成果——"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已经发布,其主旨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寻求逻辑支持,以迎合金融资产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断提高的需要。以"资产负债观"代替"收入费用观"作为概念框架的基础,以"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作为有用财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将使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有助于从个人逐利行为中实现帕累托改进乃至社会财富最大化,但这种理念建立在逻辑化市场之上,是以原子个体假设和形式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但在真实世界中,市场主体是异质的,行为也嵌入在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实际上,真实世界的市场逻辑结论体现为:(1)市场由人类创设而非自然之物;(2)异质性市场主体享有的自由程度不同;(3)市场收入分配往往有利于强势者;(4)市场马太效应会导致社会两极化;(5)市场实现个人收益而非社会效用最大化;(6)市场竞争难以自发导向帕累托优化;(7)自发市场秩序扩展时往往会中断或内卷;(8)掠夺性市场中的获胜者往往是蟑螂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逻辑起点为着眼点,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和现代经济学以资源为逻辑起点而形成的两种理论。现代经济学逻辑以资源为逻辑起点,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完全统一。因为不同种类资源利用难度不同,为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欲望和需要,必然要求不同的要素资源参与生产组合,进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甚至经济制度。对资源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产力标准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周卫民 《当代经济》2006,(16):16-17
本文以逻辑起点为着眼点,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和现代经济学以资源为逻辑起点而形成的两种理论.现代经济学逻辑以资源为逻辑起点,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完全统一.因为不同种类资源利用难度不同,为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欲望和需要,必然要求不同的要素资源参与生产组合,进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甚至经济制度.对资源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产力标准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是理论金融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理论研究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也是新常态下金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对传统金融经济规则和格局的改变与挑战。文章在对被传统金融业态压抑已久的互联网金融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态势进行逆向剖析,给出"互联网+金融"成长热点的引导和监管建议。明确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机制刻不容缓,同时注重征信机制配套建设,加强P2P信贷的引导和监管,强化业者的权益保护,重视多方利益的均衡化,是为"互联网+金融"生态成长的逻辑体现。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指标的演进逻辑: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发展的水平与质量通常是通过一定的金融发展指标来揭示的,金融发展指标是金融发展的数量标志,也是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文章回顾了从最初金融相关比率提出到近期的金融发展指标的研究历程,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和总结了金融发展指标逐步涵盖日益丰富金融功能的过程和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存在收入分配效应,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就业效应"和"财富集聚效益"机制,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利用金融发展作用于收入分配的机制,以减少金融发展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金融深化是由于产业分化引起交易深化、引起财富货币化进程,是资产转换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的过程;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对各类资产转换及收益风险分配建立起工具、技术和机制。而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由于价值的跨时间转移而形成,本质上都是一份涉及未来权益的契约。由于财富转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风险,催生出一系列中介机构、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一系列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9.
金融化的逻辑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成思 《经济研究》2019,54(11):4-20
新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等各流派对金融化逻辑的意见分歧很大,并展开了激烈而又长久的论战,导致各界对金融化的概念、属性、驱动因素及其逻辑内涵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不但没有更清晰,反而日益模糊,这给决策层的现实判断也带来了极大困扰。本文基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次阐释金融化的逻辑,指出宏观金融发展说和微观金融市场说推动了泛金融业的金融化,并且影响了微观企业的经营理念,再加之实践中企业趋利避险,从而驱动了微观企业的金融化;而宏微观层次的金融化也微妙地催生了中观层次的商品金融化。三个层次的金融化本质上都反映了资本的逐利天性,并从深层次反映出经济体对多元化金融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过度金融化会带来负面冲击,增加经济的脆弱性,甚至可能引发危机,但负面冲击是随机冲击而不是系统性冲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矛盾的累积"甚至是"发展的陷阱"。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化的深层次逻辑并包容资本的逐利天性,合理运用金融化理念可以推进多元化和市场化金融体系发展,进而实现"好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国家注资依赖所导致的超经济货币发行基础上的金融运行,是我国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核心表现。金融对经济改革的支持、金融改革和全球化冲击是其主要形成逻辑,保障金融安全的根本在于坚持国家综合发展战略,长期保持国家净财富积累和稳定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11.
吴佳 《商周刊》2012,(24):46-47
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将让中国经历一场经济上的变革。只有充分解决好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才能解决产能过剩、货币超发、国企垄断、税务和金融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融资租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具有融资与融物的双重特性。融资租赁创造了"资产信用"这一新的金融理念、新的融资方式,即看重租赁物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信用。与银行信贷、公司债更加重视"企业信用"的融资方式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7—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融资约束角度研究民营企业捐赠的回馈机制。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捐赠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其"穷济天下"的行为获得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回馈。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关注度越高,民营企业捐赠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越明显,政治关联民营企业的捐赠更能够缓解融资约束。通过比较两条途径的作用效果发现,政府对民营企业捐赠的回馈在缓解融资约束上发挥主要作用,政治关联被民营企业作为与政府进行资源交换的渠道。金融发展强化了市场机制回馈,削弱了政府与民营企业的资源交换。本研究揭示了资源困境和政府驱动双重作用下,民营企业通过捐赠"购买"金融资源的行为逻辑,为民营企业"穷济天下"的行为提供了经验解释,这也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竞争、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的政策目标提供了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中国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金融压抑和金融约束的形成原因。中国农村金融压抑、制约农户择业的金融约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道德风险和有限责任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水平上,有限责任仍然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全、产生金融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在农户经营的非农产业与企业中,主要是因为道德风险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农户的财产水平低仍然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放贷规模。应当切实解决中国农村中由于"有限责任"所导致的金融压抑和金融约束,切实提高农户的财富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水平。在涉农信贷和涉农金融中,尽可能地降低抵押、质押这类以农户财富为底的融资方式比率,利用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中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力量,发展集团融资(group credit)和土地抵押。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以逻辑起点为着眼点,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和现代经济学以资源为逻辑起点而形成的两种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学以资源为逻辑起点,包含着其核心范畴,即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与人类的欲望和需要的矛盾的共性和必然性,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完全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共同指导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于是有了新的内涵,它指导我们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从而达到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理性思考,是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发展的新观点、新探索。这一思想的逻辑结构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包含逻辑起点、逻辑渊源、逻辑理路和逻辑归宿等四个方面,是中国着眼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回应全球治理问题而提交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7.
巴曙松 《经济》2013,(Z1):13
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来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制体制内,所谓"影子银行"体系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中国"影子银行"在现阶段的主要动力在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特定条件限制时的市场选择。从特定角度说,银行理财业务实质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无风险资金的市场价  相似文献   

18.
免除农业税意味着农户分散、有限的现金净流入,但为了较大规模的融资,必须把它们集合起来.而农村融资活动中非正规金融已占很大比重.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对免除农业税后农户收入增量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免税后所激发的边际投资行为将发生在有密切私人关系的狭小区域内;并得出在不同条件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经济》2013,(10):50-51
近期,互联网金融可谓是风靡云涌,再加上余额宝等各种"宝"的到来,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大有山鸣谷应之势。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影响确实不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那么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好在哪里?它未来的发展形势如何?在风险防控与监管方面应该怎么突破?……本期封面文章将解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