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纪崴 《中国金融》2021,(7):59-6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凸显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国际金融组织、各国金融管理部门都重新审视现行风险管理及监管体系,进一步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特别是压力测试在管理极端风险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压力测试已成为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监管部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其评估金融系统风险、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出台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已逐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根据关注范围的差异,压力测试可以划分为宏观压力测试和微观压力测试。本文着重研究旨在衡量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宏观压力测试,在详细阐述其步骤和方法之后,对中国开展宏观压力测试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相似文献   

4.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为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稳健性,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工作,在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测试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比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压力测试情况,我国应从加强应用研究、完善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数据库、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测试结果应用等方面改进压力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5.
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extreme but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以此找出金融机构在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随着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日趋重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目前,压力测试已在美、英等国金融机构中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我国也逐渐把压力测试作为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压力测试的内涵及这种风险测量技术在国内外银行业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我国压力测试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12个新兴市场国家1997年至2009年的月度数据,运用金融压力指数和面板VAR模型研究主要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及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含义。主要结论是:新兴市场国家各金融市场间普遍存在金融压力的传染性;金融压力的传染性突出体现在危机阶段,稳定期则不显著;外汇市场压力的溢出效应最普遍,银行系统压力的溢出效应最弱。最后,本文就主要研究结论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含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结合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方法构造宏观压力测试模型,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估银行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定量评估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衰退情景下,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会随着宏观压力情景严重程度而上升,但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频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其他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即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以紧缩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贷款价值比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溢出指数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最后,检验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部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要大于贷款价值比。第二,中国的金融稳定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其中,信贷和房价的变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成反向关系,与贷款价值比的溢出效应成正向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是在欧洲银行监管局主导之下,和多个相关机构合作,针对欧洲金融系统举行的一系列银行弹性指标的测试。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范围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欧盟成员国及欧元区国家。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源自2009年的金融危机,旨在为欧洲金融系统的宏观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是欧洲统一金融政策形成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经过三年的完善和发展,2011年  相似文献   

11.
In a panel data framework applied to Portfolio Distance-to-Default series of corporate sectors in the euro area, this paper evaluates systemic and idiosyncratic determinants of default risk and examines how distress is transferred in and between the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sectors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the euro. This approach takes into account observed and unobserved common factors and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cross-section dependence in the form of economic proximity.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literature with a contingent claims approach to a sector-based analysis with a less dominant macro focus while being compatible with existing stress-testing methodologies in the literature.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orporate and financial sectors allows for a more detailed assessment of specificities in terms of risk profile, i.e. heterogeneity of business models, risk exposure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macro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论述金融控股公司与全能银行以及经营单一业务的金融企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并构建“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指标,对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上市银行绩效进行评估,并对这一指标进行分解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兴业银行表现较优,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经营绩效逊于单一经营的银行平均值,显示两家银行未能有效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国内外学界就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及金融脆弱性等著述和理论探讨非常多,但至今也没有形成关于金融稳定以及金融安全的公认的统一的概括与界定.诸多研究文献提出了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衡量指标体系,并创立了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金融稳定的作用,理论界存在争论,但诸多家选择了该制度,并保持存款者的信心,防止金融传染.从研究趋势来看,从宏观面上时金融稳定以及金融安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在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现实背景下,我国金融运行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银行不良贷款的制度刚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和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和金融体系安全带来的挑战尤为严峻。本文对这四大挑战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要求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地监测金融市场总体状况,而现有指标多数局限于分析单个金融市场。2008金融危机后,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开发出金融市场压力指数监测整个金融市场压力情况,从而更好地来评估货币政策效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状况。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市场3种常用的金融压力指数,采用6个指标分别描述影响我国金融市场投资者信心和流动性状况的因素,并据此编制中国金融市场压力指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波动率指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能够较好地刻划我国金融市场压力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跨境流动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欧不断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给各国的政策制定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基于应对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和对国际经验的总结,旨在为更好的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龙海明  吴迪 《金融研究》2022,506(8):38-54
本文以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2001-2020年的动态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不同实体部门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构造金融稳定指数,进一步论证金融稳定对实体杠杆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实体杠杆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不同部门杠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拐点”有所不同。机制检验发现,居民杠杆、企业杠杆和政府杠杆分别通过“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渠道影响经济增长;金融稳定性的提升能够正向调节实体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高实体杠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拐点”。上述结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杠杆调控具有一定政策启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部门杠杆异质性,细化实体杠杆的调控方向,进一步优化杠杆结构,以期实现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双重目标下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