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李婉 《北方经济》2008,(2):66-67
总的来看,越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支出分配对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张作用越大;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收入和支出的一致越能对地方财政规模的降低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来说,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财政规模的扩张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阳  唐晓华 《南方经济》2019,38(3):71-89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情况。重新审视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并解释了我国城市数量"奇迹"增长和趋于稳定的典型事实。未来我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将由"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呈现相对规模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Kernel密度分布从"双峰状"演变为"单峰状"。同2000年以前相比,城市初始规模同城市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城市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则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城市数据的检验,发现在中国城市规模效应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人口、就业人口与城市人均GDP和平均薪酬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人口密度对人均GDP(薪酬)影响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行政力量带来的财政和金融优势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原因。同时,我国城市并未出现市场经济发展所应有的专业分工扩展现象。城市规模扩大导致了污染排放上的集约效应,但会对公共资源产生拥挤效应。这些结论说明,我国城市发展有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2-2010年四川省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推进影响程度不同,四川省大规模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发展满足规模经济效应即城市整体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经济总量优势,提升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张自然 《中国西部》2023,(4):16-31+2
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的4万亿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这其中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功不可没。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各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变化。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指数(infrastruct)的间接效应为负,而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较为显著。按1990年以后、2000年以后和2010年以后分时段来看,基础设施指数的三个效应有所不同,且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正的效应呈递减趋势,而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呈递增趋势,属一种“利他”型的外溢效应。基于此,应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核算基础设施的投向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西部城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8.
李威  王珺  陈昊 《南方经济》2017,(11):85-102
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还存在着城市规模分布演进趋势不一致的特点。文章率先关注到这一特点,并从城市初始规模的视角入手,探讨和检验了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城市间运输成本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基于1998-2013年中国23个省区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等面板数据,文章发现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大城市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获取更强的规模增长动力,从而推动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省区内城市间的运输水平会影响国际贸易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运输成本较高的省区,贸易开放会促使城市规模集中,而在运输成本较低的省区,贸易开放则会令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在中国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运输成本较高的区域避免大城市的过度集聚,实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超凡  蓝庆新  王泽 《南方经济》2021,40(1):102-119
文章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城市空间关联与溢出视角,采用我国2007-2016年26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多维度的城市异质性。进一步地,文章还通过对不同距离阈值上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测算了创新空间溢出的距离边界,检验了创新空间溢出驱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最佳地理距离区间,从而为增强区域创新合作以提升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化依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创新具有的增长效应、资源与环境效应、结构优化效应是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且产出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驱动效应强于投入端创新;但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城市异质性,依赖于城市区位、所在城市群、环境政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城市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随距离变化呈衰退趋势,350公里以内为创新活动的密集溢出区;生态效率也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越发达且联系越紧密、要素流动越自由、创新对生态效率驱动效应越强的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也越强。因此政府应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为创新外溢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引导创新的方向,并根据区域及城市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南方经济》2017,36(9):118-134
理论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改善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不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利用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要素禀赋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效应不同;随着对老年人口供养负担的加重,社会福利支出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城市偏向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得农村因照料老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则使得老龄化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性导致转移劳动力工资上涨,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不平等;随着老龄化深化,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和要素禀赋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抵消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研究也证实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上升和城乡投资差距却会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上考察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文章则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收入的微观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城市特征数据相结合,将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变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通过2SLS方法估计了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城市居民名义工资在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城市更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工资收入的溢价作用受居民教育异质性的影响,居民教育水平越高,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demographic factors, namely, birth, death, natural aging, and net migration,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We use the official Chinese data and the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 data for the 2007–2013 period and apply a decomposi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hapley method.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we include migration in our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find that natural aging is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population aging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Further, migration may accelerate population aging in rural areas. Moreover, migration contributes to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areas, while widen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areas. The effect of migration is larger than those of birth, death, and natural ag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The robustness checks confirm thes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3.
浙江、北京和重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都采取了统账结合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贴和政府补助的资金筹集方式,及以市(区、县)级统筹试点的形式.但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及政策环境的差距,导致三地在养老金缴费标准、财政补贴及待遇方面存在不少差异.鉴于此,我国应分类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养老金缴费与待遇的自动平衡机制,以及城乡统一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流转税的"税负转嫁"特征和现实企业的"议价能力"使理论上完全价外中性的增值税变为现实中的价内非中性,导致增值税降率微观传导机制"黑箱"。文章利用2015-2019年分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018年增值税降率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研发行为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实中的增值税是价内非中性而非理论上的完全价外中性;降率的"抵扣冲减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负向作用显著,而降率的"收入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间接正向作用却不显著,最终降率政策"抵扣冲减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减少了固定资产投资;降率显著促进了"强势企业"的研发行为,对"弱势企业"无显著促进作用;降率节约了管理性交易成本的同时却导致政治性交易成本增加。妥善处理好增值税降率微观传导过程中的企业异质性问题,尤其是保护好降率过程中可能受损的中小企业是落实好普惠性减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程郑权 《南方经济》2020,39(7):121-140
在中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不断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中锻炼的收入效应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以及倾向性匹配得分方法估计个体的锻炼行为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锻炼确实能够为个体带来显著的收入溢价,同时各种稳健性检验也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锻炼行为会通过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外貌状况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从而影响个体的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上,锻炼对个体收入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青年阶段和中年阶段,且青年阶段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外貌状况,而中年阶段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健康水平;教育程度上,锻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中等教育程度的个体。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尤其是应当将中青年群体和中等教育群体吸引进来,这对于解决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困境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6.
吴传琦  张琪 《南方经济》2021,40(4):18-36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不同部门市场化程度有所差异,劳动供给的部门异质性随之体现。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汉森门槛回归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依托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文章探讨了工资对劳动力个人供给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部门异质性。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市场部门与公共部门劳动力的个人劳动供给有所差异。第二,工资与个人劳动供给呈现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部门异质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三个"突变点",工资门槛均使得工资"激励效应"加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三,劳动供给的工资门槛存在性别、城乡和行业异质性。第四,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个人劳动时间供给趋于降低,签署书面劳工合同使得市场部门劳动力工作时间显著增加,而政治面貌显著影响公共部门劳动供给。总体来看,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我国劳动力个人供给曲线均未"向后弯曲",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等议题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叶园园  殷红  吴超林 《南方经济》2021,40(4):106-122
在全球经济形势愈加严峻及中央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基于常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忽略了不同经济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异质性"效应。文章采用DAG递归预测的方差分解法,对于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间的动态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并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税收规模和税制结构视角出发,探究税收总量、不同税系、不同税类以及不同税种对居民消费的时变效应。研究发现:(1)不同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经济萧条时期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危机后影响程度大幅提高并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2)从税收规模来看,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产生极为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从税制结构来看,直接税的扩张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商品税及其内部消费税、增值税的扩张显著"挤出"消费,关税轻微"挤入"消费,近年来增值税的"挤出效应"大幅增强;个人所得税对消费的"挤入效应"显著强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的总体扩张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但占比相对较高的房产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并未"挤出"消费。因此,政策当局应适度降低商品税税负水平、逐步下调个人所得税税率、完善财产税制。  相似文献   

18.
以昆明市为例,结合城市水价、居民收入水平、水资源禀赋,运用对比分析法、双对数线性回归法、PASW相关分析法,探讨城市水价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城市水价合理调整的可行性。1)2003年后各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差异开始显现并逐年加大,城市水价构成机制正逐步趋于合理;2)城市水价的制定在考虑居民承受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同时,尤其应着重考虑水资源禀赋的影响;3)我国各城市生活水价仍有合理的上调空间,可以参考城市水价校核指标并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水价。  相似文献   

19.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213-230
Using survey data from China,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and the sources of these gaps. The econometric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ncome gap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igration decisions. When income gap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the reaction of the migration probability to income gap is weaker for men than for women. The relative income of women is less sensitive to an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 but more sensitive to a decrease in urban income than that of men. Moreover, we find that the urban to rural income gap is larger for women than for men, which suggests that women receive larger monetary return from migration than men do. In decomposing income gaps, we find that the gap for men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attributes of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whereas for women, the gap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differences in returns to attribu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