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3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20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5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48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31.
刘彦坤 《商》2014,(3):90-90
在雁门关一阵狂风暴雨的马蹄嘶鸣之后,鲜卑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自东汉始,及至两宋,鲜卑文化跟汉文化,经历过冲突,对立,融合,直到最后朔归同源,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当中,尤其以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的改革最为紧要,也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真正打通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桥梁。本文通过类比法,举证法,从大文化观和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了鲜卑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论证了鲜卑文化对整个历史时期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中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和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2.
新疆游牧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草原资源、游牧经验、循环经济及政策优势。其优势陷阱表现在草原退化、产业单一和低收入陷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需要进一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生产绿色畜产品、发展新型产业及实施绿海战略。  相似文献   
33.
[目的]在回顾中国草原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最新研究进展,探索和预测未来中国草原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加强中国草原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结果]中国草原管理已经历了游牧时期、粗放型管理时期、草畜平衡刚性管理时期。游牧时期,人—草—畜三者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下;粗放型管理时期,人对畜的需求持续增加致使草—畜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进而导致草原的大面积退化;草畜平衡刚性管理时期,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计划方案陆续出台使得草—畜关系失衡状态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仍然没彻底解决人—草—畜三者的矛盾关系问题。[结论]草畜平衡弹性精准管理是当前中国草原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草地生态系统时间与空间异质性,确保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兼顾市场动态以及政府和牧民需求,实现高效的草地生产力输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以全面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是中国草原管理发展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34.
王春泉 《广告大观》2006,(1S):40-41
近来,广告人频频跳槽,成为了公共议题中的“显问题”;“淮动了谁的奶酪”结合着愈来愈碎片化的广告生态,逼人省思。社会性的知识释放中,大量的考量与焦虑由此出发。从社会角度而言,可列举的包括社会环境的飞速变化、机会的增多、广告公司管理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35.
沉默  郑怡 《中国西部》2015,(6):58-65
绵延于中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是一条连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神秘道路。它用崎岖与沧桑,祭奠那一段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艰辛与辉煌。如今,沉寂的古道不改昔日的容颜,而曾经叮当作响的马铃却早已消散在古道西风之中。茶马古道,一段失落千年的茶马往事。  相似文献   
36.
汉代辽东犁和其作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德卿 《中国农史》2006,25(4):12-23
本文通过考察东北农业的实体,分析了它的力量源泉。根据《齐民要术》中登场的“辽东犁”,研究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耕作方式和作亩法,来看末冷地带东北农业的本质。东北地区的农耕是在农业的原始基础上吸收了游牧民的畜牧技术和中原度韩半岛的农业文化。这种特征在耕作方式上可见一斑,即使用了辽东犁的作亩法。  相似文献   
37.
藏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游牧业便成为藏民族的主体产业。伴随着游牧业的发展,游牧文化也随之兴起,而游牧文化的产生又促进了游牧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发生碰撞和博弈对这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主要影响。二者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存在积极一面但也存在局限性。正确处理藏族游牧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藏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8.
栾寅征 《汽车观察》2012,(3):102-103
相机可以把无限风光塞进自己的房间里,而房车却可以让人完全淹没在美景中。为什么外国人的必需品到了国内却成了奢侈品?或许中国用户还有着一些与世界不一样的需求。  相似文献   
39.
两汉黄河水患与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尚义  任世芳 《中国农史》2003,22(3):118-125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性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经济世界的“游牧民族” 在人类文明演进史中.人们的生存方式随着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原始游牧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主要表现为“逐水草而居”.近代欧美殖民文明突出表现为”逐疆域而居”,而现代工商文明则表现为“逐市场而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