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简单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以及发展历史。从药物运输、组织工程、伤口敷料、固定生物酶、抗菌膜方面综述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便捷的制备新型纳米纤维的技术。近年来静电纺丝纤维在生物医药料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静电纺丝技术已成为制备生物医用材料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在无纺布制备上进行应用,同时根据交联壳聚糖性能对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在脱盐性能上进行应用,形成纳米纤维复合膜。同时利用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酰胺作为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的复合单体。根据界面聚合法在纳米纤维复合膜上进行反渗透的实验,聚酰胺表面结构在形态、亲水性、分离效果上都会对溶液中的阴离子活性进行影响。同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含量会对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结构和性能都将产生影响。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在结构均匀性和亲水效果上会随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增加使脱盐率也会发生先大后小的变化。本文对静电纺丝复合反渗透膜的改性制备与脱盐性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基本信息出版发行:中国纺织出版社作者:张大省王锐出版日期: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开本大小:32开页码:378页定价:28元内容简介本书以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为线索,分析介绍了超细纤维发展的历史沿革;直接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复合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共混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超细纤维制造的关键设备;超细纤维织物染整;以及静电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的研究工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辽宁世星药化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乙醛酸法生产工艺、氢化还原法制备邻氨基苯甲醚、邻苯二酚法愈创木酚工艺、氢化还原法双塔连续精馏治污新工艺,以及超临界CO2提取香兰素等技术,预计总投资1.244亿元建设的目前世界特大型2000吨/年乙基香兰素装置及其配套工程日前全部建成投入试生产,该工程主要包括10000吨/年邻氨基苯甲醚装置、2500吨/年愈创木酚装置和2000吨/年乙基香兰素装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流体萃取技术原理和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阐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金属离子、环保技术、食品工业、石油炼制、香料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纳米界面材料在纺织领域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鲜英  宋延林  江雷 《中国纺织》2004,(11):162-163
纳米界面材料 目前纺织领域中的纳米技术一般分为三种: 纳米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法、模板挤压法、复合纺丝法、化学气象生长法、聚合法等方法制备直径在纳米尺度的纤维,实现普通纤维无法达到的新功能.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水接触角大于170°的超疏水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超疏水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超双疏阵列碳纳米管膜,以及东丽公司开发的高吸湿性纳米尼龙纤维等.  相似文献   

7.
呼吸图技术是一种大面积制备有序多孔结构薄膜的有效方法,在功能性涂层、智能薄膜、细胞培养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呼吸图技术与其他成型或组装方法相结合,可以制备出形貌结构更加多样的组装材料,极大地拓展了呼吸图技术的应用领域。首先,归纳总结了呼吸图技术和其他成型或组装方法协同构筑具有微纳多级结构组装材料的研究工作;然后,分别对上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最后,利用呼吸图和静电纺丝(或静电喷雾)相结合的技术,制备出了具有微纳多级结构的纤维和微球。文章意在为具有微纳多级结构的组装材料的制备提供一种更为简单且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艺及装备研究》项目鉴定会在山东召开。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在系统研究离子液体合成、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和纺丝成形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离子液体连续合成装置与技术、快速高效地制备纤维素/离子液体纺丝溶液技术以及该溶液体系的专用纺丝装置和工艺技术,为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纤维素纤维清洁化生产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三、纳米包装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1.通常 , 纳米微粒 (膜 )的制备方法包括 : 物理法、化学法和膜模拟法 . 物理制备方法主要 涉及到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 , 具体包括 : 粉碎法、蒸发凝聚 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 , 化学制备纳米微粒 (膜 )的过 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 , 在反应过程中 , 物质之间的原子进行组织排列 , 这种组织排 列决定着物质的存在形态 . 化学法主要有气相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导 法、溶胶 - 凝胶法、 r射线幅照法、相转移法等 , 应用于纳米集成体系的组装技术有 LB技术 , 自组装 (self- assembly,sa)技术、静电组装 (electrostaic- assembly ESA)技术和模板组装 (template- assmbly ta)技术等 . 2.上述各种单一微粒的构建方法各有利弊 , 而选用和构 建一合适的方法对制备二维有组织纳米结构和开发纳米材料特殊性质和纳米科学基础理论的 研究尤其重要 . 寻求产量大、成本低、无污染、尺寸可控的制备方法 , 为产业化服务 .  相似文献   

10.
离子液体走向工业化应用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走向工业化应用中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离子液体载催化剂理论以及超临界CO2/离子液体体系理论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离子液体载催化剂主要避免催化剂的流失,并实现循环使用;超临界CO2/离子液体双绿色体系主要解决产品的分离与生产过程连续化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11.
炉篦条是冶金设备烧结机上的一个重要零件,对铸件技术要求高,工作面不允许有铸造缺陷,采用消失模铸造生产炉篦条是一种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针对原消失模铸造工艺经常出现的夹渣、夹砂等问题以及铸件报废的原因,在对原工艺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炉篦条铸件铸造工艺进行了优化:改变铸件浇冒口的设计,将原来的2个冒口向铸件长度方向的中间靠近;将铸件在浇注位置方向上的工作面朝下,以保证工作面的铸造质量;从管理、工艺实施和监督检查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消除气孔,保证涂料烘干,防止涂料返潮。通过优化铸造工艺,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批量生产也证明了优化工艺性能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绿色新型分离技术的特点,选用适合超临界体系特点的状态方程、混合规则及方程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计算溶质在含和不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余晓华 《山东纺织经济》2022,39(1):37-40,52
文章主要阐述了纺粘法工艺设计过程,项目采用16个大型综合工艺设计任务,每个小组1个大任务,在大型任务的基础上设立分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任务再细化成小的学习任务.根据干燥目的,确定是否需要干燥设备,根据纺丝牵伸速度,确定需要干燥设备的类型,然后根据原料的热学性能确定干燥工艺参数.纺丝成网设计时先要根据产品性能要求选择合适...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水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临界技术是近几年来化工行业研究的热点。纯水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作为很多化工过程的良好的溶剂,具有反应速度快、时间短、反应彻底、副产物少等优点,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并已部分地实现了工业化。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纤维素水解、废水处理和超细造粒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MPR-2模型计算溶质在含有和不含有夹带剂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把超临界CO2和夹带剂视为一个拟组分,并根据VDW-1混合规则求出拟组分的方程参数,将超临界三元体系的相平衡问题简化为超临界二元体系的相平衡问题。关联和计算了8种溶质(共268个数据点)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模型计算值与文献的实验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控制CO2的排放量已是全球能源和工业界不可回避的课题。详细介绍了CO2捕集系统及其所采用的CO2分离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种CO2分离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工业和能源2个重点行业的CO2捕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O2资源化利用是将来CO2减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广泛用于军事、航天等领域,其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各行各业,尤其是重工业产业的密切关注。介绍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根据基体类型和增强相形态对其进行了分类。常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粉末冶金法、铸造凝固成型法(搅拌铸造法和挤压铸造法)、喷射成型法和原位复合法,重点介绍了粉末冶金法和铸造凝固成型法。指出了现阶段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需解决成本偏高、工艺复杂、分布不均匀、高温下易发生界面反应及偏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系统介绍了设计的思路以及设计的特点;并且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描述了系统采掘衔接计划编制过程以及对编制的采掘衔接计划的检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来对采掘衔接的编制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与模拟。并以GIS技术建立采掘工程数据库,再以SQL数据库储存采掘工程数据,达到对数据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The technique of reaction calorimetry adapted for use with reaction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was used to study some safety aspects of the free-radical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scCO2. The reaction heat rate profile was found to change very little once the dispersion was well formed. Furthermore, it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ttainable by the synthesis reaction (MTSR) in the case of a hypothetical cooling system failure. Finally, a series of failure scenario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sure as far as the safety of the process is concerned,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upercritical state of the solv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celeration phase of the reaction is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 since a cooling system failure during this phase leaves very little time before the pressure overcomes the operational limit of the equipment and results in an accident. Hence, the uti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defining the reaction heat rate profile become obvious and several safety features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a SCF process. © 2009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Process Saf Prog 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